恐惧的源头
人类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焦虑、紧张、烦忧、不安、压力、胆怯、恐怖等等,都是恐惧的表现。这些情绪的产生,总是来源于对未知的担忧,这些担忧无论是来自于何种你所焦虑的事件,它的最终指向还是思维对死亡的恐惧。
可能的财产损失、人际关系的恶化、健康状况的下降、社会地位的改变、所有你认为对你潜在的风险,都会让你把恐惧归咎于这些看起来貌似有具体指向的事件。几乎所有人都在遵循这个模式来解释自己的恐惧,在通常情况下,当这些具体事件改善或者没有发生,你的恐惧感的确也会减轻或者消失,但它不会永远消失,因为它很快就会以另一种内容出现。
这就是我想在这里揭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无法消除恐惧!
从表面上来看,恐惧的表现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本能的自我保护;一种是对未知的担忧,或者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
前者的状态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比如:如果没有恐惧感,我可能因为不会躲避马路上的车辆而发生车祸。在这个例子里面,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你躲避行驶中的车辆,不是因为恐惧让你采取这样的行为,而是你知道不躲避车辆会被撞倒。也就是说,这种行为来自于你的经验,而不是恐惧本身。当车辆撞向你,你会主动躲避它,则是你躲避危险求得生存的本能。
后者更多的是一种虚幻的心理负担,杞人忧天是对这种心理负担最完美的诠释。
当下的事是你可以应付的,但那些仅存在于你思维中属于未来的事,除了给你制造焦虑的鸿沟外,你是无法真正应付它的,这是一个无需它证的事实!
当然,思维会对你的这种发现进行全方位的批判,它会运用许多看起来不过度思考未来就会给你带来灾祸的词句敲打你,比如: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深谋远虑、居安思危等等。
这是思维编造的谎言,它通过牵强附会、欲盖弥彰的手段,让你忽视这些词句背后隐藏的智慧,使你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这些词句字面的意思上,从而让你甘心陷入思维制造的虚幻内容中而不自知。
比如:未雨绸缪。它的本意是指:趁着还没下雨,赶紧修缮好门窗,比喻提前做好准备,防止意外发生。事实上,这是一种运用经验预测,并在当下做好预防措施的具体事件,它属于当下,是你运用思维的工具属性,在当下解决或预防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就不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担忧中。
但在思维的模式下,未雨绸缪更多的表现状态是:如果明天下雨怎么办?它会给我造成什么影响?......对于最应该做的预防措施却不那么在意。也就是说,你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对可能下雨给你带来的损害中,而不是现在做好某些事来预防意外的发生。
事实上,你的焦虑感,就是来自于各种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对你不友好的事件。如果你有足够的意识,你会发现,这些思维虚构出来的故事,绝大部分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且你总会有应对它的办法。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尚未发生的虚幻想象,你除了体验无尽的焦虑外,根本无计可施,对你毫无意义。
思维之所以喜欢关注未来的事情,是来自于你过去从外部获得的经验在你身上发生的情景转换。比如:你因为知道了门窗不牢固,那么下大雨就会损坏房屋;你知道暴饮暴食会变胖,身体就会容易降低免疫;你知道买一个大房子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你的生活品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曾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被你获悉之后,就会在你的思维中扎根,(你也可以称这些内容为'知识’、'经验’、'教训’)然后把其中会造成威胁的那部分移植到自己想象的未来之中。
这一系列的内容转换,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总是喜欢过多关注可能发生的坏事情给你带来的威胁中,而不是现在做一些具体的事情降低未知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你更习惯'如果?怎么办?万一?如何是好’;而不是'如果?这么办!万一?那就那么办!’。这是思维和当下应对问题的区别。
从我枯燥的比喻当中,你会发现,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想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或者偶尔想想,但不陷入其中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来源于思维对你试图脱离它的举动,思维无法操控你,对它来说就等同于死亡。所以它不断地给你制造恐惧来强化对你的操控:危险、危险,到处充满了危险,只有听从我的安排,危险才会解除。你看看,它讨厌不?
你再看看身边,是不是也充满了这种阴奉阳违的人呢?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不理他!
生命怎会与死亡分开呢?
对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充满焦虑,非但不会延迟这个时间的到来,相反,只会降低你在这个必然会发生的事件来临之前的生命质量!
生命的秘密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