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经典名方,提高临床疗效
铿锵中医行——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
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赵进喜 贾海忠 冯学功 肖相如 肖永华 吴 双
刘 宁 储真真 林芳冰 朱 立 孙惠怡 贾 冕
摘要:张仲景经典方,相对于时方,被称为经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疗效确切,为历代医家推崇。经方应用临床思维,丰富多彩,其中辨方证、抓主证等为医者所重。唯应用经方,必须谨遵经典理法,应详审方证病机,重视药物剂量配伍比例,并注意应用合方,或结合时方,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
关键词:经方,仲景学说,方证对应,临床思维,剂量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与中医药不断深入人心,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即所谓“经方”,以其药味少,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受到中医界重视,“经方热”已在悄然兴起。那么如何定义经方?尤其是如何应用经方,以提高临床疗效?当代医家虽存在争议,却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铿锵中医行”第四期,特邀请临床有得的经方名家与学有所得的中青年医师,对经方应用临床思维,包括用方思路、技巧以及剂量配比等,召开热烈讨论。在此谨总结报告如下:
1.经方是中医精粹,用好经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
肖相如教授:医生的使命,在于治病。为医者终生求索,总期望能找到特效药,药到病除。张仲景经方,往往就是这种“特效方”。为什么《伤寒杂病论》能够经历战火流传至今?就是因为经方确切有效。应该说背会《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临证的基础。经典背得好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就比较容易打开局面。
赵进喜教授:“经者,验也。”按照《汉书·艺文志》所在经方多少家,经方本意应是指经验方。但现在论及经方,乃是相对于后世方、时方而言,主要还是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实际上是经典方的意思。其实,仲景经典方无疑是经验方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经方药味少,组方严谨,用药精当,适应证明确,疗效确切,用好经方,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更可规范医生的临床诊疗行为,符合中国国情与医疗现状,值得推崇。
贾海忠教授:早年诊治家乡一女病人,该妇女患结核性腹膜炎,经西医输液治疗无效,卧床不起,手足逆冷,下肢蜷卧,语声低微,脉微欲绝。当时辨证为四逆汤证,处方以四逆汤合参附汤。3天后病人脉微续而出,诸症好转,但下肢蜷卧,双腿伸不开,继用上方合芍药甘草汤,服药3剂,果然“其脚即伸”。可以说,经方的疗效让医者树立了信心。如果西医必须读指南的话,学中医则一定要学经方。经方速效、高效,即是中医临床的指南。
冯学功教授:应用经方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已是共识。另一个方面,学经方还可以缩短中医成才周期。造就大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青年医生轻松上手,快速构建中医思维?通过背诵《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掌握经方适应症并应用于临床,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快速成长路径。至于经方本身也存在不同流派,医者可以通过自己学习,不断领悟。
2.经方应用的临床思维,丰富多彩
赵进喜教授:经方应用的临床思维是多方面的。①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按照原文所论脉症选方,重复验证,往往就可取效。②类比联想。如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但胃脘痛也可有与痞证相同的中焦气滞的病机,由痞证就可联想到胃脘痛。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湿热中阻等所致的胃脘痛,也有疗效。③根据证候群选方。如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散见于各篇,相关条文众多,后世医家归纳其典型证候群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再如大柴胡汤的典型证候群为“口苦、咽干、目眩、烦躁、大便干”。临床若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烦躁、大便干”症状,投用大柴胡汤即可取效。④抓病机。每个方证背后实际都存在特定病机,故有学者提出“方机”的概念。刘渡舟教授曾治一个山西妇女,因阴冷天于河边洗衣捶布,出现上臂肿痛,服解热镇痛药无效,刘渡舟教授望其舌质红绛、舌苔水滑,辨为溢饮,证属饮闭其热,投大青龙汤,一汗而愈。此即抓病机,故而出奇制胜。⑤抓主症。胡希恕教授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刘渡舟教授则进一步提出“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近期临床曾治一少女,月经量大,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患者虽以月经过多求诊,实际上具备了黄连阿胶汤“心中烦,不得卧”的主症,所以用黄连阿胶汤加生地、地骨皮,迅即起效。⑥重视腹诊,辨识腹证。日本汉方医家尤其重视腹诊。但实际上《伤寒杂病论》腹诊相关论述已经相当系统。如“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从心下到少腹皆硬满疼痛,不可触近,大陷胸汤主之”,“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等等。腹诊相关内容很多,辨识腹证选较之脉诊更易掌握。《古方妙用》一书曾对辨识腹证运用经方有专门论述。⑦衷中参西,创立新方。柴胡解毒汤和苓桂茜红汤是刘渡舟教授治疗肝炎和冠心病的常用方,前者是小柴胡汤加用连翘、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后者是苓桂术甘汤加用茜草、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二者皆是经方借鉴现代药理研究而创制的新方。所以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研成果,也是经方运用的重要思路。
冯学功教授:临床应用经方,首先要探求经典,遵循经典理法。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胡希恕与冯世纶教授重视八纲辨证,主张以八纲统经方。应用经方可以灵活,但决不能离开经典随意发挥。譬如半夏厚朴汤,临床报告疾病谱很广,分析此方,苏叶、生姜行气发表,半夏、生姜、茯苓温化痰饮,倘不能把握其“外邪里饮、痰气交阻”的病机,泛泛地用之治疗感觉异常或神经系统疾病,恐难以取效。其次要重视合方。面对复杂的临床疾病,单一处方往往难以解决问题,怎么办?时方往往通过加减,而经方常常通过合方。如麻黄桂枝各半汤、柴胡桂枝汤等。如今临床上绝大部分的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都系寒热虚实错杂,属多经的合病与并病,也常需要运用经方的合方。当然也可以以经方合用时方。临床曾用四妙散合桂枝茯苓丸合四逆散治疗一疱疹性银屑病患者,表现为四肢关节红肿疼痛,皮肤脱屑渗液,服药一周后诸症减轻。
3.“方证对应”作为经方常用临床思维方法,内涵丰富
冯学功教授:大家常说经方“药简价廉”,但这并非经方的核心特征。经方的核心特征应是“方证对应”。“方证对应”应从深浅两个层面理解。第一层次即“有是证用是方”,简单规范,便于操作,这是“方证对应”的绝对优势。深一层次,就要深刻理解“方证对应”的内涵,“方”是什么,“证”是什么,如何“对应”,对此我们要做大量工作。比如研究方剂、研究四诊、研究条文背后的病机。
贾海忠教授:中医学总体偏于抽象玄妙,而“方证对应”是中医学里最朴素实际的内容,非常珍贵。“方证对应”相当于数学等式,中间一个等号,左边是症加症,右面是药加药。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完整的“方证对应”概念应涵盖剂量、剂型、煎服法等。对此,在学习经典时要给予充分重视。
刘宁医生:“方证对应”不仅要对症状,还要对病机。现以3例癃闭病人来援证。例1,中年男性,急性前列腺炎伴有泌尿系感染,西医考虑尿道压迫,倾向手术治疗,见此人发热,恶心,头晕,目眩,咽干,辨证为少阳气结,给予原方小柴胡汤7剂,用药后诸症减轻,小便通畅。例2,青年男性,前列腺炎伴急性泌尿系感染,已插尿管准备行手术,症见恶寒,出汗,喜冷饮,辨证为膀胱气化不利,予五苓散原方7剂,效如桴鼓。例3,老年女性,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平素靠尿管排尿,多汗,辨证为气虚漏汗,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附子汤加减,服药1月,出汗减轻,已拔除尿管自主排尿。
肖相如教授:应用经方仅仅“方证对应”是不够的,“特异性的方证对应”才是《伤寒论》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如果西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药到病除的话,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方到证除。“方到证除”需要方和证之间有特异性的关系,即特效关系,这就是“特异性的方证对应”的内涵和临床意义。现以小柴胡汤为例加以解读。《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阐明了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即人体的正气开始虚衰,邪气亦不强盛,正邪相持,往来纷争。少阳病的主方是小柴胡汤,参考《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诸条并结合少阳病正气始衰的病机,可以再归纳出一条:“正气虚弱,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临床用于慢性肾衰合并发烧的病人,屡用屡验。可以说小柴胡汤是治疗慢性肾衰伴发热的特效方。《伤寒论》一书,论辨证论治说理详备不及后世《景岳全书》等,但论实用性和临床疗效,后世著作则难望其项背。因此,我们要珍惜经方,珍惜“方证对应”的临床思维。
4.“汉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最重要的是药物配伍的剂量比例
贾海忠教授:剂量是近年来经方讨论中的热门问题。学院派使用的剂量偏于保守,但这是规避医疗风险的必然。李可老先生以善用大剂量附子闻名,其秘诀在于给药方法——重剂缓投。常嘱病人小量频服,中病则止,不适即停,这样能够便于控制。所以临床使用经方若需突破剂量时,最好嘱咐病人分多次服。
冯学功教授:现在临床用药都是依据药典,与仲景原方的剂量差异较大。一些温和的药物稍微超量无妨,但相对峻烈的如麻黄、细辛、附子,如何既保证疗效又保证安全?首先,探讨剂量的前提是对证,在对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药量。把附子用于真正的阳虚病人远比大剂量重要。其次,要科学考证,并借鉴其他一些医家使用某种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比如有学者用麻黄15g,要去上沫,再配伍等量蝉蜕预防不良反应。再次,注意煎药方法,仲景时代煎药只煎一次。最后,合理配伍以减轻毒性。经方应用峻烈药物时常配伍姜枣、甘草、蜜,用意在调和脾胃之外,也在缓和药性。另外作为医生,需要及时掌握不同批次饮片的炮制方法和质量,譬如炮附子是盐泡还是高温蒸煮?半夏是旱半夏还是水半夏?总而言之,量效关系的存在是肯定的。在对证的前提下,要提高疗效就要保证足够剂量,又要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赵进喜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凡教授考证的经方参考用量是1两等于15.625g,这应该是基本可信的。但世易时移,古人这样用,我们现在不一定还要用这么大剂量。第一,仲景用药很灵活,常常强调“中病即止”,“得下者止后服”。而如今开方动辄十四剂,甚至数十剂,长期不变方,大剂量用药存在安全隐患。第二,仲景时代药物炮制、常规煎服法与现代不同。第三,经方药味少而精,而今动辄十数味。仲景之后,宋元明清,处方药味增多,单味药剂量减少,有可能是古人出于保证疗效、降低用药风险的考虑。许多人认为当前药材质量降低,其实并不尽然。如家种丹参中的丹参酮、金银花中的绿原酸、三七中的三七皂苷,所谓的“有效成分”都在提高。所以建议辩证看待药典用量。单味药用量应是参考剂量而不应是僵化的教条铁律。
更应该指出的是,与单味药剂量相比,更重要的是药物配伍之间的剂量比例。早年曾治一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年女性,典型的“胸上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投用黄连汤原方,桂枝、干姜用12g,黄连用量6g。服后患者虽腹痛、腹胀、呕吐等诸症缓解。但数日后出现上火牙痛。考虑主药黄连剂量不足所致。山西名老中医李翰卿教授曾有公案。学生以真武汤加红参常规剂量治疗一重症心衰病人,不效,李翰卿认为心衰病人阳气式微,元阳易散,必得以少火生气,以其原方剂量减半,却应手而效。可见“汉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不仅仅是单味药大剂量应用,更包括药物配伍的剂量比例。“四两拨千斤”与“重剂起沉疴”同样重要,二者并不矛盾。
肖相如教授:事实上,历代医家皆有喜用重剂者和善用轻剂者。更有大家如叶天士,遇沉疴痼疾出手便是重剂,治外感时疾则多用轻灵小方。医学涉及生命体,并无定式,每个人对药物的适应量都不相同,用药典法规去约束失之机械。具体说,医生首先要精研医术,恪守医德,最大程度地维护病人的利益。其次,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制宜。第三,应该尊重考证的成果,但更应该遵循现代临床的专家共识。第四,结合自身临床,以病人反馈的疗效作为真正依据。攀比用重剂、用峻药以显示水平的现象,值得注意。
5.学习经方,应提倡包容精神,以博采众长
冯学功教授:包容与谦虚,这是学习经方应该有的态度。现在全国上下“经方热”,学派林立,学术氛围热烈,但少部分人江湖气太重,讲学充满戾气,妄自尊大,以一管之见臧否他人,肆意贬低不同学术见解的学者。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都有其理论体系和个中道理,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深入钻研,都能学有所成。
赵进喜教授:学习《伤寒论》有四个境界:第一境界是会用经方,第二境界是理解《伤寒论》的理法,第三境界是学习仲景的治学方法,第四境界是学习仲景的为人。张仲景于《伤寒论》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勤求古训”就是全面继承传统医学的精粹,“博采众方”就是学习一切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知识成果,“平脉辨证”就是要扎根临床实践,“撰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就是提出理论性的创新思想。以上即“继承、学习、实践、创新”八字治学方针。从中可以看出,包容精神是张仲景成才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后世各家各派皆可理解为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试看温病学派用方,无论是复脉汤、加减承气汤系列还是清瘟败毒饮,都与经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经方就如同游览颐和园,必须站在佛香阁的高度才能鸟瞰全貌,若仅仅留恋知春亭、谐趣园等一时一景,必不能领略皇家园林气度。
贾海忠教授:建议中医学习者切勿将自己划派。在学习经方的同时,广泛吸收各家经验。经方疗效备受推崇,正因它是“博采众方”的产物。若固守经方而排他,恰恰违背了张仲景的本意。要以博大的胸怀,学好中医各家,更学好西医,最后真正兼容并包,成为精诚大医。
6.结语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方是中医历代经验方的优秀代表,学经方、用经方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础。历代医家皓首穷经,在经方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经方应用技巧,如辨方证、抓主症、识腹证等等,具有重要意义。重视“方证对应”的丰富内涵,重视经方的煎服法和配伍剂量比例,尊重经典理法,合理应用经方。另外还要充分领会经方本身蕴含的“包容”精神,博采众长,衷中参西,促进中医学术进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专家简介: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首届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优秀奖获得者,师从黄文政、王永炎、吕仁和教授等,首都国医名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著有《四大经典与中医现代临床(丛书)》。
贾海忠教授简介
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冯学功教授简介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肖相如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师从时振声、李培生、梅国强教授等,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著有《肖相如论伤寒》、《时振声伤寒发挥》。
刘宁博士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针灸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继承人。
肖永华博士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师从首都国医名师吕仁和教授等。
作者简介:
赵进喜(1965-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肾病、内分泌代谢病。E-mail:zhaojinxim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