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文:蒙太奇手法的艺术感染力
蒙太奇手法的艺术感染力
田
向
文
听不少文友说《劳动时报》办得很有特色,好奇心起,便在微信上搜索《劳动时报》公众号。对该报作了大致了解后,发现果如文友们所言,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副刊,洞鉴古今、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其中最让我兴趣盎然的,是周五的《漫话·说史》版。我平时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也喜欢写一些历史类杂文,援古证今。
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添加了该报副刊编辑崔老师的微信。浏览她的朋友圈,看到她转发了不少与历史相关的原创文章。最新的一篇是《戏说上下五千年:墨子与鲁班互殴,谁赢了?》新颖的叙述方式,讲的却是《墨子止楚伐宋》的历史故事。更贴心的是,该文还配有诵读音频,既可以看,也可以听。我这个历史控当即一听为快,感受是精彩、过瘾,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从头开始收听“笑李飞叨”系列有声书。
对于这个别出心裁的《戏说上下五千年》系列故事该如何评价?我想以一位资深历史爱好者的身份浅谈一二。说实话,读历史类原著文章,枯燥干涩,读得慢是其一,其二嘛,催眠效果倒是不错。我的方法是:每天看一点,一杯浓茶相伴。做不到苏秦孙敬的悬梁刺股,来一点精神刺激还是可以有的。而读笑李飞叨的文章则不同:新奇,让人精神一振;收听时,还不耽搁手头上的事儿;语言上,幽默风趣的现代语言替代了艰涩拗口的古文,令人发笑不止(甭在吃饭时收听就行);尤其是背景音乐配得十分到位,故事好像就发生在当下,发生在身边。
这是怎样的一种创作手法?我思来想去。我想去思来。我思来想去想去思来,才想到了那个词:蒙太奇。是的,蒙太奇手法。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影像。把蒙太奇手法融入历史类文章的创作,笑李飞叨不是首创,但贯穿整个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笑李飞叨却是首创。曾阅读过一本关于新闻写作的书籍,说是在新闻的写作上,也要融入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看新闻时,如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
年少时看过一个《空城计》的戏曲片段:诸葛亮弹的是雅马哈电子琴,吹的是摇头晃脑的电风扇。司马懿呢?司马懿骑的是雅马哈摩托车。当时觉得好笑,其实是因为自己少不更事。
在微信群与文友们讨论。我说,笑李飞叨创作的是杂文。小妖却说是小说。我们没有作过多争论。文学体裁的分类界限是不明显的,小说中有散文元素,散文又包括杂文,而讽刺类小说又归入杂文。一句话,文无定法,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笑李飞叨。
再谈创作。我说其中一些评论文章的发表,小妖也是创作者之一。小妖说,她是原文照发,没有修改文章内容。对于她的这个说法,我不同意。读过一本关于诗词方面的书籍:作诗是创作,读诗也是创作。作者写的是一个意思,读者读后是另一个意思。横看成岭侧成峰嘛!读者写评论是创作,小妖经过排版与配图后,发在报纸与公众号也是创作。
说点题外话。我写了一些杂文,我给郭巨开了公司,我给孙悟空和猪八戒配了手机和微信。回到笑李飞叨的作品,《新少康中兴》一文中,开头是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是姒少康穿越到了现代?还是这首歌创作于古代?答案为:都不是,这是笑李飞叨创作上的刻意安排。而这种安排,恰到好处,让人毫无违和感。
啰啰嗦嗦写了很多,没有一句切入《戏说上下五千年》的文章主题,尽是我一个人在胡言乱语。
最后,送给《劳动时报》一句话——这张报纸不简单!
刊发于2021.2.23《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