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万人赞颂的旷世枭雄,也许并没有那么优秀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北京,紫禁城。
怠政多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收到了一封来自辽东地区的折子。
依平时皇帝的性子,无论什么折子,一概扣下,送还内阁,看也不会看上一眼。
但送折子的大臣禀告,此封奏疏,万分火急,十分重要,必须由皇帝亲阅。
万历很不耐烦。
能有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
要么是大臣状告自己的宠妃郑贵妃的黑状,要么就是内阁又闹着要立朱常洛当太子。
但大臣捧着折子跪在地上不依不饶,大有皇帝不看我就跪死在这儿的架势。
皇帝没办法,只好拿起奏折,撇了那么一眼。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万历皇帝拿起折子,上下这么一扫,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原来是辽东地区的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祭天誓师,集结重兵,要顺辽东一路打过来,跟明朝彻底决裂。
想要跟明朝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也就算了,努尔哈赤还写了一封起义文书(七大恨),洋洋洒洒几千字,把明朝和万历皇帝本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封文书全文我不赘述,但基本可以总结为,努尔哈赤表示明朝和明朝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自己举兵起义,非但不是侵略,反而是替天行道。
万历皇帝眉头紧锁,神情复杂,一改往日慵懒倦怠的神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知道,即将要有大事发生。
——题记
(李成梁 画像)
时年,辽东地区最负盛名的官员叫做李成梁,这个人很有意思。
作为明朝东北的边陲之地,辽东地区素来动荡不安,这片土地汉人稀少,尤以游猎部落居多。
蒙古人、女真人、鄂伦春人原本相安无事,但辽东总兵李成梁不能让他们闲着。
作为总兵,他最大的职责就是要守护一方平安,而守护辽东地区平安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让这些部落发展壮大,所以李成梁同志有事儿没事儿就挑拨这些部落之间干仗,一来二去,部落之间相互攻伐,矛盾不断,打来打去,各部落元气大伤,只好老老实实窝在辽东,不能再找明朝闹事儿。
这是明朝边疆管理者常用的手段,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消耗敌人,瓦解敌人,而趁着这些部落内乱,明军一鼓作气,出其不意搞偷袭,往往能把这些部落打的落荒而逃。
而作为女真族的一员,努尔哈赤的爷爷、父亲就都死在了明朝和女真部落的交战中。
祖父、父亲双双在和明军的交战中阵亡,努尔哈赤可以说是恨透了明朝,他当然想举兵为亲人报仇,但奈何努尔哈赤当时混得实在不怎么样,年方二十五,没车没房没存款,虽然他很有勇气,拎着西瓜刀就跑去和明朝对线了,但刚一到战场,发现人家明朝拥兵百万,王者之师,人手一把三眼神铳(火枪),自己根本打不过,只好半路又溜回来了。
他明白,想要报仇,当下只能隐忍。
而想要彻底打败明朝,自己单干是不行的,必须要发展起属于自己的势力,于是努尔哈赤开启了自己的上分之路。
他本人是女真人,女真人大体上分为三个派系,建州女真部、海西女真部和东海女真部,三个部落相互之间看不上对方,还经常大打出手,努尔哈赤作为建州女真的一员,很快团结同胞,使建州女真发展壮大,之后,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拳打海西,脚踢东海,没两天就把整个女真部落给统一了。
时光流转,白驹过隙,当年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变成称霸一方的枭雄。
努尔哈赤这段时期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创业性质很励志,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是遗甲起兵的。
啥叫“遗甲起兵”呢?
就是说二十五岁的大龄青年努尔哈赤想要开始创业,但发现在自己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连点启动资金也没有,找来找去最后从家里掏出几副破烂不堪的旧盔甲来,但就是靠着这几副盔甲,努尔哈赤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辽东地区混出了头。
(努尔哈赤 画像)
称霸一方已经满足不了努尔哈赤的野心,很快,他在赫图阿拉(辽宁抚顺)建国“后金”,成为后金国的大汗。
努尔哈赤当了大汗,没两天就开始给明朝的万历皇帝发短信,内容就是谴责明朝如何如何不是东西,万历皇帝如何如何不是东西,女真族人如何受明朝欺负之类的。
明朝干过这些坏事儿吗?
答案是干过。
但程度很一般,并没有努尔哈赤说得那么严重。
大明是儒雅之邦,在边境问题的处理上一直是怀柔包容的,面对不同的部落,明朝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以夷制夷”,让当地人来管理当地人,而不是仗着自己势力大就疯狂欺负人家。
努尔哈赤如此痛陈明朝如何迫害女真部落,主要是要为自己侵略明朝找一个合理性。
因为从根上来说,努尔哈赤同志建国也罢,称汗也好,本质上他其实是个大明臣子。
顺着他的家谱往上翻,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本是元朝的万户(基层公务员),明朝时受成祖朱棣招安,直接就倒戈投降明朝了,受封“建州卫指挥使”,专门负责辽东一代的事宜,此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基本上就是当着明朝的官儿,领着明朝的工资,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曾经向明朝称臣,还专门去明朝朝贡过。
所谓“世食俸禄,世受君恩”,你不老老实实地给明朝打工也就算了,你还想举兵造反,这岂不是大大的谋逆之举?
既然是谋逆,所以必须得在出征之前整点舆论造势,顺便替自己美化一下。
明朝神宗皇帝一听努尔哈赤造反了,非常气愤,于是集结重兵二十万,分四路出发,要给努尔哈赤来个四路包抄。
今时不同往日,对努尔哈赤来说,既然自己敢和明朝撕破脸,必然是做足了功课。
年轻时征服建州、统一女真的经历让他磨练成了一位军事奇才,而多年前祖父和父亲惨死明军之手的往事更是牢牢地坚定了他的心智。
大明,今天我就要你的命!
作为作者,我一直不太理解明朝为啥要分兵收拾努尔哈赤的行为,想来想去,好像除了明军将领草包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
得亏是只有二十万人,要是有二百万人,我估计他们敢把两百万人兵分两百万路出击。
努尔哈赤一看明军分兵包抄,来势汹汹,并不胆怯,创造性地提出了“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军事方针,大军合并一处,很快就把三路明军全都击溃了。
有读者可能要问,怎么是三路呢?不是四路吗?
是的,最后一路出发得比较晚,一看三路兄弟都歇菜了,直接逃跑撤退,不战而败了。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叫做“萨尔浒之战”,此战过后,努尔哈赤名声大震,侵略辽东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萨尔浒之战)
大明的皇帝从万历换成泰昌,从泰昌又换到天启,明朝的辽东总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大家群策群力,但却没一个人能收拾得了努尔哈赤。
辽东大部陷落,小努同志越混越大,俨然已经成了明朝的死敌。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努尔哈赤的野心已经无以复加,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那个看起来巍峨雄壮,传承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根本没人能收拾的了自己。
人在得志之时,最好不要乱立flag,实现了倒还好说,实现不了就容易被打脸。
很快,努尔哈赤就遇到了那个打他脸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努尔哈赤来说,侵略辽东已经不是他的首要目标,彻底摧毁大明的军事力量,乃至覆灭整个明王朝,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所以,他很快集合军队,想要借道宁远,横跨山海关,纵马疾驰,直捣北京城。
宁远城兵力羸弱,易攻难守,但奇了怪了,努尔哈赤向来指哪儿打哪儿,面对小小的宁远,却久攻不下。
原因很简单,明军守将袁崇焕更新了武器装备,从国外倒腾了一堆红夷大炮,对着努尔哈赤就是一顿轰。
千军万马,炮火齐鸣中,隔着厚厚的人潮,努尔哈赤看着袁崇焕,袁崇焕也看着努尔哈赤。
一位是旷世枭雄,一位是绝代将军,两人目光如电,短暂交汇,却造就了各自一生的传奇。
(袁崇焕 画像)
公元1626年,由于进攻山海关一带屡屡受阻,努尔哈赤只好回撤,却不幸染上疽病,没两天就病死了。
带着未竟的壮志,带着难酬的理想,努尔哈赤终于魂归天外。
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同志死了。
回首他的一生,身怀旧恨,遗甲起兵、踏平建州,一统女真,谋略辽东,最后却含恨而终。
有人说,他是万中无一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睥睨四野,他用巧妙的政治智慧把乱作一团的女真部落重归一统,发展壮大。
有人说,他是惊为天人的军事家,出奇制胜,料敌机先,驰骋战场数十载,除了被袁崇焕捶爆过一回,未逢一败。
还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冲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是他让社会进步,让历史的车轮再次向前。
但作为作者,我有不同的看法。
翻阅史料,你会发现,这个人们口中百般赞誉的人杰所到之处,尽是烧杀抢掠,田地荒芜,宗庙尽毁,百姓流离失所,黎民苦不堪言。
后金军队的的马刀之下,惨死过多少手无寸铁的中原百姓?
在有他的历史中,我没看到过进步、发展,我只看到了搞破坏。
屠城、杀人、流血,桩桩件件,都是他的恶行。
借用明史作家当年明月的一句话: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是的,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力,包括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