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耻感」到底是什么?
今天看新闻,遇到「病耻感」这个词,据说在我国仍然是常见的现象,在青年群体中也不例外。由于各种现实考虑和担心而不敢承认自己“有病”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打工者”害怕被公司辞退,公务员担心影响晋升。
简单查阅结果如下。
一、病耻感是什么?
病耻感指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且往往和自我污名化产生联系,其对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可通过心理治疗治愈。
病耻感可分为社会病耻感和自我病耻感。前者是指社会公众对患者持有的歧视性态度;后者是指患者因社会病耻感导致的羞愧、恐惧、自罪、丧失自尊等负性情感体验。
与此相应,病耻感在现实中也体现为外在与内在的歧视。前者是社会对患者的态度,对患者抱有偏见,不尊重或公平对待患者;后者是患者对自己的看法,自卑、自怨、自怜,否认自身的价值。
对于社会病耻感和相应的外在歧视,应该向公众普及精神健康知识,改变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扭曲认知,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从而打消病耻感,并改变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对于自我病耻感,也需要患者学习精神健康知识,了解疾病,了解自己。真正认识到自己只是患病而已,和道德、意志无关,和能力、责任心也无关。从而打消自责、自罪、自卑的负性认知。
二、是否公开自己的情况?
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原则:疾病属于私隐,受私权保护。任何人和机构,都不得强迫患者公开自己的病情。
其次,是否公开,也只是个人的选择。不能说公开就是勇敢,不公开就是怯懦。
鉴于病情属于私权范畴,公开与否应该以内心是否舒适为判断标准。即:有利于治疗和康复,则公开;反之,则不公开。没有必要为了某种观念而强求自己公开。
公开有益还是有害,无统一、确定的结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和患者本人的个性相关,和他身体的内环境相关,也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
一般来说,公开病情,可以让自己放下包袱,直面病情,有利于寻求外界的帮助。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患者处于一个比较友善的环境中,可以选择公开,从而形成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是否公开病情,先做好评估。可以考虑以下问题:公开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有必要公开吗?你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吗?对于公开的后果,你是否全部考虑到并能够应对?
总之,考虑是否公开病情,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考虑:a 内心意愿;b现实情景;c 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观。
归根结底,病耻感不是患者独立产生的,公众的态度作为大环境,是决定性的。所以,向全社会普及精神健康知识,极为必要。
最重要的是患者自己接纳自己。应该承认,病了就是病了,即使在短期内,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受到影响,也不必因此自卑、自责。
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不同时段、以不同形式求助于人,患病期间接受一定的照顾既不可悲也不丢人。精神疾病患者一定要勇于求助,因为你活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