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入画——明四家仇英工笔雅赏
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本太仓人,后移居苏州,仇英出身甚微,父亲是一门漆匠。据清代张潮所著的《虞初新志》记载:“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工人物楼阁。”
在仇英来到苏州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的时候,受到文徵明的赏识。文徵明曾邀请仇英绘制《湘夫人》,仇英画了两次都没有达到文徵明满意的效果,文徵明比仇英大了三十岁左右,他的眼光与绘画技巧是仇英无法达到的境界,但仇英并没有放弃或自怨自艾,而是认真的反思,更加勤奋的练习与研究绘画,让文徵明深受感动,边为仇英介绍了当时院体画的著名画师周臣。在仇英拜师周臣后,逐渐成为职业画家。
桃源仙境图
桃源仙境图局部
在水墨文人画大行其道的明朝中期,仇英却以自己独特的绘画技艺,为明朝点缀上了些许青绿。在以意、气、诗、书为主流的绘画市场中,以独特的绘画语言与高超的绘画技艺,在明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比,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仇英并没有另外三位“明四家”的出身与学识,但只凭借其才气与画技,便跻身“明四家”之中,可见其绘画技艺之高超。
桐阴昼静图
在艺术技巧上,他的画更是笔力劲道,把控自如。无论大幅、小幅都能结构谨严。他不只是擅长画山水,所画人物如《春夜宴桃李园图》、《桐阴清话图》等等,都表现出他对于人物极强的把控力,神态自然,造型准确。他的山水画,尤为细密,注重运笔与设色,设色讲究法度,要求严格,对宋代“青绿巧整”的院体画法有所发展。在其色彩纯正秀美的同时迎合了明朝时期社会审美的变化和人文思潮,继承了传统的青绿山水用笔用色,在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仇英虽出身低微,自幼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文化教养,但后来通过自身勤恳苦学、广阅博览,不断提升文化涵养,并在与文人画家日益密切交往的同时深受陶冶,在严谨劲利的南宋院体画风基础上渐而融入文人画中推崇的笔墨要点,使其最初源于周臣劲利精谨的院体画风日益转向文人画的清逸秀润,无论是在自身修养还是绘画表现都是能够达到文人画高度。
仇英摹宋画
汉宫春晓图
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