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塘下边村:龙光依旧照碧空
出城西南,拖铁线一路春风浩荡,两旁菜花金黄馥郁,未过二十里,便是热闹熙攘的墟集。“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正忙着节气召唤,耙田栽种,各色树苗沿街陈列。左拐里许来到下边村,但见道旁新房林立,溪水潺潺,柳枝轻摇,水田漠漠。转到池塘边,地势方显开阔豁达,一排马头墙灰黑齐整,斑斑驳驳独具旧韵。门内老篾匠神态安详,篾刀轻剖,细长黄篾条披舞开来,教人倒回从前慢时光里:“里嘟箕、狗篓箕、土撮箕打了几十年,上年纪也做习惯哩……”有多久没看见老手艺人,此刻场景静谧孤单,竟让人倍感宁馨弥漫。
荣塘姓氏素来有“九陈十八曾”之说,下边村姓陈,其余“八陈”现在的说法为:屋场、上边、芳田、大园、南港、后坊,荷湖的井头陈家与樟树观上乡东岗。“天下陈姓出颖川”,据此源流,谱载三十二世仲庸公陈海资产积累钜万,位列大富豪榜,其人博通地理阴阳之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三月,自吉州庐陵黄金乡虚家湾挈家选胜卜居,历数州郡十数乡且沿乡置产,始居古丰城奉化乡。又见荣塘东为古县治,西是白沙,南为罗峰,北有剑水。春则烟雨生其秀,秋则落鹰鸣其渊,端的是一方巨观,久久留恋不忍去,乃置业徏剑池。后至崇仁太平乡丹桂里定居,仍深情系挂,遗言嘱后辈:“若要保我族子孙繁衍兴盛,当自荣湖剑池始。”
又十六世,陈瑞字应龙博古通今(后官至大司寇,相当最高法院法官)不忘先世盛业,沿先辈足迹寻梦游览,慧眼相中此地山川风物秀丽,丰水青碧油油然,一如米兰.昆德拉的认定:生活在别处。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复从崇仁丹桂里徏回旧基,先居屋场搭棚生息,然后沿屋场的上手、下首开枝散叶,蔚为望族,开启荣塘陈姓源头,被尊为荣塘派始祖。其人行冠古今,笃信王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经典咏流传:秦始皇埋宝剑震吴地王气,岂知宝剑吸天地日月华光,精魂紫气上彻于天……晋县令雷焕奉大司空张华之命,于荣塘掘狱基得剑匣(至今犹存陈列于丰城沙湖公园剑匣亭),匣中得双剑,掘剑后地陷为剑池,池水碧波荡漾。据说每年春天的三月三,池上风雨迷离,相传剑朝故瑩;若逢春夏之交则霭雨环绕池侧,甚至雾霾飓风毁稼折木,人多谓龙朝故穴,池上原建“张雷祠”祀张华与雷焕二公。从晋到唐宋时期,剑池名动天下,序志传诗赋文,妙笔如林不可胜记。如李白的《古风》: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风胡殁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龙泉太阿蕴宝于地,且能上耀晨辰,况人杰乎?仲庸公遗言正契合矣。”于是陈瑞慨然奉献家产,捐剑池、庙山寺、桥陂上义田五百亩,在剑池旁创义学,远近乡民无不感动。尤为虔诚的是1132年春四月,又备资千里迢迢到山东孔庙脱真像迎归书院供祀,开化风气训迪学子,复置义田五百亩沂塘、观庄、陈埠、丁桥等处,教诲四方学者。此举有司奏闻震撼宋高宗,嘉其义赐名“龙光书院”,就这样剑文化与书院文化开始交融贯汇。张雷祠与书院成为陈门精神高地,历代子孙视书院宝气为发展之根本,以慷慨解囊修缮为已任。风雨沧桑岁月波劫,一有机会便为之添砖加瓦,捡拾散佚册页,捍卫文脉的善永薪传。
如陈瑞儿子自俯公继承父志供给愈盛,嘉谋、嘉靖又在书院右边增修晚晴斋、望光亭,可凭栏眺望,书院颇具规模。到陈必强与弟宗强手里,二雄崛起中为进士,重振义学同修书院,于剑池东建宝气楼,又捐出陈埠、塔埠良田扩千亩设佃甲十八户,可供求学者三百余人。本强辞官后书院躬身讲学,四方名儒多从之游,书院一时恢弘盛大。元学士欧阳玄素来诗文闻名天下,学识渊博,人称“一代宗师”,亦重书“龙光书院”(石刻犹存于书院),并为文明堂额匾并作序,当是时,龙光书院声望堪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
元末兵燹,书院被废,民不聊生,陈氏因之四散,回归者十之二三。陈用安尽孝行居屋场守宗祧,陈用端刚介不屈居大园,用宁中坊,用昌南巷,用信东岗,用冕赘槎市,仕明任滁州大使,用利厚坊,用贞紏城,用贞次子德芳出赘后居花园。尤为慷慨者是用利,性宽厚有容,因为胞弟用贞特达豪迈,佃田李事拘在监狱,用利前去探望时秘代之一二日,令弟归家换洗衣物。不料逾期二日,受批卒于南京,用贞郁结悲痛。陈门耕读传家忠孝节义之风窥见一斑。洪武二年(1369)陈门星散者又纷纷复归荣塘,于是乙酉春正月望日族立碑曰:圣人有在天之道,祖宗有在地之灵……吾宗无久微之理,待贤子贤孙立志为人用心读书,则联登未必不再于旧基,贤明未必不出于原塋,义学兴未必不来……事实上纵观义学初创,到书院保存与发展成就,三四世间,陈门甲第蝉联五世其昌,早已得应兆言。至清八百年来多次修葺壮大,濡养一方学子。
应该说龙光书院是有幸的,如果剑文化与先祖遗言奠定了义学创办的基础,无数陈氏子孙在历史长河中为其默默出力,那么众多先贤名儒的讲学便令其一步步闪耀着理性的辉泽。1177年,应陈自府之请,朱熹来龙光书讲学三月并题“圣道中天”的匾额,至今朱子的声音似乎还弥漫在书院的每个角落,指点众生。书院的青苔石阶肯定记得大师的足迹,风声雨声中夹杂他的吟哦:
一道荣光带碧山,天风吹雨度云关。
树浮空翠迷村坞,泉落飞虹泻石湾。
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潭龙起夜光寒。
伊唔何处经年韵,多在东湖乔木间。
想想看,若是创办人看到义学发展与时俱进规模空前,引名士大儒俯案留恋,一定拈须而笑,它早已超越了最初格局,不仅是荣塘陈氏最骄傲经典的元素,更成为剑邑书院的文化名片。
沿着下边村小巷徜徉,青苔幽幽暗点,石板雨过无痕,偶尔檐下吊着大红灯笼。那些氤氲在旧屋里的气息无声地诉说过往,燕巢已老人空去,谁见西园昔日繁华?老人闲坐皆言书院里,仿佛那里已是灵魂的圣殿,即便在六十年代初书院破旧不堪只剩中殿,洪水漫漶时,孔像前方田地仍有一片荷叶地,任水势如何,村民立之不淹安然无事,他们深信书院里冥冥中有一种精神力量,聚天地之灵气源源不息庇佑。
历史跨入新时期,龙光书院1912年改国立学校,解放后为荣塘中学,2007年市委政府作为文化强市号召,重修剑池、龙光书院,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新旧校区分开,内有阅览室与图书馆,一届届莘莘学子经过,书院悄然桂子幽幽,后辈们在这静谧中无不感受着先贤博大智慧的润泽与求真精神的引导。
(衷心感谢陈育如教授、熊剑光校长、陈国元老先生等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