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孟周】母亲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96

母 亲

原创/孟周

图片源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一)

母亲今年七十有四,进了我们何家宅门大约七十年了,她从她的母亲、我哪未见面的奶奶、也是我爷爷的贰任续弦哪里听说:她生在河南某地,父亲耕作挨了流弹,伤口感染不幸过世,本家为了霸占屋舍,欺负孤女寡母,迫不得已,一路西行,那时候的陕西一无洪涝,二无日本人祸害,三可能庙多好栖身,于是来了陕西。

身世的悲凉,生活的艰辛,沿途讨要的无助,估计行到我家村口的娘娘庙,娘俩是再也挪不动了!

爷爷姓何,在县城纸扎店(位于大荔县南门内学门前)做伙计,人勤快聪慧,他的瞎子师傅收他们四个徒弟,据说晚上师兄弟去听戏或散步,他总是围坐师傅身边,随时听候师傅差遣,师傅无儿无女,结果爷爷是几个徒弟里面唯一出师的,这在过去是了不得的。瞎子走后,爷爷就成了纸扎铺继承人,估计那时候也没有多少遗产,最多也就是个名分,一个招牌。后来听母亲讲,爷爷不光我们县城,也是方圆几十里最知名的纸扎匠。

爷爷做纸扎,赚的是辛苦和手艺钱。过去人迷信,言纸扎匠发的是死人财,赚钱也不会好过,还会断子绝孙,鉴于他的瞎子师傅经历,爷爷对此坚信不疑。我第一任奶奶给爷爷育有一儿一女,长到十多岁夭折。不久第一任奶奶也去世了,爷爷续了一房。无奈过了几年,第二任奶奶也撒手西去,这是爷爷的不幸,但当时对娘娘庙里的孤女寡母,绝对是幸运的开始!

就这样,母亲随着她的母亲,踏入何家。这时候母亲大约3岁,她母亲成了我第三任奶奶。不幸很快再次降临,母亲的母亲也许是沿途的辛苦耗尽了元气,看到自己孩子有了饭吃,找到新家,她竟很快就撒手而去了。

现在想想那个年月,人活着可能最高愿望是吃饱饭,能够生存,死个把人,夭折个孩子,真的不算天塌地陷。那是个什么年代啊?!这就是母亲出生的时代背景。我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兵荒马乱,饥荒哀号的时代,懵懵懂懂来到我家的。下面的生活什么样子?未来什么结果,谁会知道呢?!

图片源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二)

爷爷还是一如既往做他的纸扎,过他的光景。那年头经常死人,活人不论穷富,总要给死者体面的丧葬。这样看来,当年的纸扎行当,不亚于今天的IT。爷爷攒了钱,据说头枕匣子里面满满都是澄亮的现大洋,于是爷爷做了下面几件事情。

1、在乡下置了地(是我现在的家,也是我的根);

2、续弦了第四房,也就是我的四奶奶(一个到哪都背着我,临死还念叨我的好奶奶);

3、总要家业有继,就要了个儿子。这人姓拜,父吸大烟养他不活,干脆卖给我爷爷了,既然是买的,当然就改拜姓何了。

四奶奶终南山人氏(卖炭翁老乡也),名讳我不详,应该不是何姓,也是家乡遭灾,逃难到我的老家,先在一个大户人家做奶妈,后经人介绍给了爷爷。四奶奶虽是山里人,但能说会道,性情刚烈,家里家外,不爱说话的爷爷,常要仰仗她的能干和泼辣。四奶奶小脚,个不高,长一幅倔瘦及无所畏惧的面容,口头禅语是:行,你看我能不能把这事说成。也许我的四奶奶太有能力或能量过高,家是容她不住的,所以她虽是我家掌柜的,但实际上是个“社会活动家”。晒下她的社会活动内容吧:

1、酷爱的社会活动——保媒,成功率巨高,且不辞劳苦;

2、俗话讲保媒的,吃嘴的,但她不烟酒,不吃肉,真不知她保媒是为了什么?

3、不会女红,也不沾家务(山里穷,也许就没有女红可做,或者多穿兽皮,多年后我这样给母亲分析过);

4、干姊妹多多。妈妈很多忙不过来的纺线、衲鞋,都由这些干姊妹代劳了(可怜的四奶奶,没有娘家,多些姐们,许是人为营造的世间温暖,这点妈妈特别理解)。

她的这些社会活动,对外极大提高了我们家门的“社会知名度”。我们村子大,多年后我回老家,只要有人提及这是四奶奶当初背(抱不动)的大胖孙子,上年纪老人没有不唏嘘忆及四奶奶的,当然少不了一通对我大大的羡慕与赞美。四奶奶对何家的影响力远不止这些,她的一大堆干姊姊,一个成了妈妈的娘家,就是我的外婆了,其余成了妈妈的N姨妈。母亲孤苦伶仃,凭空多了这些姨和妈,温暖和依靠之后她一定会认为:四奶奶手中那飞舞的笤帚把是教训她,爱护她的!何家的知名度就这样伴着四奶奶的一双小脚广播开了,后来那个要的拜姓儿子,被选作村支书,四奶奶功莫大焉,此乃后话!

四奶奶进家门时,妈妈5岁多,由于奶奶保媒“业务”繁忙,又不好家务,妈妈这时候就开始了站着小板凳做饭的劳作生涯。也许是为了培养妈妈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也许这个女孩子不是己出,这时候四奶奶教训母亲的笤帚把抡得是又高又圆,打得随意又着实。据妈妈回忆,她长到20多岁,看见笤帚把还是哆嗦敬畏不已!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上面那个拜姓男孩子也长大了,按照中国农村传统习惯,很自然,爷爷给这两个娃圆了房,拜姓男孩子就是我的父亲,王姓女孩子成了我母亲,而我的爷爷姓何,是不是像戏文里唱的《红灯记》?

城里人论工龄,讲退休,我的母亲5岁开始干活(城里叫工作),今年74岁,这次“十·一”回家,看到她还在她操劳69年的家里忙里忙外,好像这个家的活计她永远忙不完,干不够,也回报不尽。这个家给了她生命,她也把生命的一切给予了这个家。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中国传统母亲,她就是生养我的妈妈!

看见母亲跄踉的背影和花白的头发,心里说妈妈停下歇歇吧! 但又希望妈妈永远不要倒下,一直忙碌着,把根给我们留住!

可母亲不是铁打的,她病了,如这是上苍闵其辛劳,我恳求别让我母亲躺在病床,我们儿女一定好生伺奉她!

列位,请给我的母亲,一位平凡的中国女人,一位普通的妈妈祝福吧:希望她站起来,能够下地在家四处走动。如果你是平辈,我给您鞠躬;如果您是长辈,我给您叩首!

母爱之崇高彰显于她的平凡与普通,和我一样岁数,在外漂泊的游子,多回家看看你母亲吧!有那条皱纹不是为你我操劳的?哪个老茧不是为拉扯我们磨就的!

愿天下母亲都知道:你们的儿女时时念道着你们!永远永远记得你的哺育!!

图片源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三)

为续香火,爷爷买了儿子;为不绝香火,爷爷绝不允许家里任何人学他的手艺。母亲从小看爷爷做纸扎长大,早看会了普通纸扎活路制作手艺,80年爷爷去世,此后有村民过丧事,少不得央求我母亲做个花圈,扎个楼榭车马之类的纸扎。我此时已经上初中,那时候母亲白天要干活挣工分,总是熬夜赶制这些纸扎。做纸扎不但要技术,还有不少的工具,模具,以及爷爷去世后,文革浩劫中没有全部被抄走的泥人。直到改革开放,纸扎业又成了一个赚钱谋生行当,周围有多家人贩卖制作,母亲才停止了她的纸扎制作,算算我的母亲前后做了10年多纸扎,做得那么认真,服务得有求必应。那时候农村日子还是蛮苦的,家里一点不宽裕,但母亲没有收过谁家一分钱,想想也许是恪守爷爷的教诲,也许是农民具有的善良互助。

因为母亲是免费制作,央做纸扎的人总会带些纸张,所以我就有了最漂亮的抄稿本,母亲用边角料给我做的,五颜六色,白纸为多,彩纸,油光纸夹杂的笔记本,每每不等我用完一本,厚厚的一摞又做好了,后来我一直想:如果没有这些厚厚无言、漂亮又饱含期望的笔记本,凭我的小聪明,也许就考不上大学了!

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一家研究所,除了上班,还在西安办了一间小作坊做CT,很快赚了点钱。一次回家,了解老家的荒山一亩地5元,期限50年承包,就和母亲提起,想让家人承包几百亩荒山,种了树木,推展道路,做成我们县第一块墓地。当时我们那里还是土葬,周围的山东、河南早就实行了火葬或集中埋葬的殡葬改革,母亲听的大惊,急红了脸说:你爷爷在世,不得已做纸扎,为的养家糊口,根本没想到发财,尚子女皆绝。我多年给人糊纸扎,就是还你爷爷过去挣人家的那点钱,为了我娃们都好好安生的,咱现在一家过得好好的,绝不能够干这个营生,干别的事情吧,妈都不拦你!

多质朴的母亲?多伟大的母爱!

注:彩色抄稿本制作不但有边角料,还有糊纸扎用过的废料,母亲把用过的纸张,用烙铁(类似现在的熨斗)烫平整了,夹在较厚的油光纸中间,厚厚的油光纸既可以做砧纸,又可以防止钢笔印了这些薄薄的纸张。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大荔文学·随笔·孟周】秋叶·旺旺·过年

作者简介

孟周,1966年生,陕西大荔人。84年上学离开故土,毕业从事IT工作,曾任上市公司总工程师、工程总监,总经理等职位,落叶归根,重回同州故里。喜欢用脚步车轮丈量广袤,由感得悟,文以记之。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

  • 【大荔文苑】刘玉丰:张奶奶家的传奇故事

    在渭南市西五路惠园小区的区间路上有很多饭馆,我家就在隔壁的邮电小区,我和妻子工作比较忙,所以下班后经常去那里吃饭.在吃饭时发现期中一家鸡汤刀削面馆老板竟是一位七十七岁老奶奶,老奶奶姓张老家在大荔朝邑平 ...

  • 【大荔文苑】张兆红:家风

    家    风 JIA  FENG 文/张兆红 家风?什么是家风? 公交车上一位漂亮的姑娘,看见一位不算很老的奶奶,提着比较多的行礼摇摇晃晃的上了车,默默的起身把座位让给了这位年轻的奶奶.这是一种毫不犹 ...

  • 【大荔小作家】曹欣然:我的奶奶

    我 的 奶 奶 文∕曹欣然 一 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我不得不请假立即坐车回到老家. 我到家时天已黑,灵堂里挤满了人.跟几个亲戚寒暄过,我走进里屋.奶奶眼圈红红的坐在炕头,她旁边坐着几位同样眼圈红红的老 ...

  • 【大荔文苑】李冬花:奶奶留下的剪刀

    奶奶留下的剪刀 文/李冬花 奶奶留下的剪刀.一八七六年,生于一个在经阳做茶叶商家庭.父母出身农家,后在泾阳经营茶叶.因此,奶奶经济比较好. 家里希望女儿成为一个贤淑的女子,并能融入"上流社会 ...

  • 那一江蜿蜒的高粱红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144)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记得小时候,为增加一份收入,父亲在灌溉沟渠里洒上了高粱种子.春末,渠里的黄河水被抽干,松软肥沃的泥沙却留了下来.父亲喜欢这段无人 ...

  • 【大荔文苑】刘玉丰:我为“大荔冬枣”点赞

    我的家乡大荔县自古就是很有名的枣乡,我小时候就是在打枣.拾枣.晒枣.蒸枣的生活中嬉戏打闹渐渐长大-- 记得小时候的枣树都是高大而又粗壮就像一把巨大的雨伞.还未到收获的季节,比我大的哥哥们顽皮得爬上去, ...

  • 【大荔文苑】李冬花:母亲的织布机

    母亲的织布机 文/李冬花 从小就经常看见妈妈坐在织布机上,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脚一踏,手一搬,十字莲花都动弹".这则谜语让我深深地幼小心灵记住了妈妈那架织布机.在六十年代,它在我 ...

  • 第795篇:妈妈们的“唠叨”

    上周末,回家看我爸爸妈妈. 妈妈特意从地里摘来了新鲜的荠菜,说要给我们包水饺. 我们娘俩搬来小凳子,坐在院子里,暖暖的阳光下,一起摘荠菜. 我们聊了很多,妈妈说起她的小孙孙和小外孙们,乐得合不拢嘴. ...

  • 【龚秀枝】童年

    <演讲与口才>lvbaojun2009@126.com 童年 文/龚秀枝 童年幸福欢乐,童年五彩缤纷,童年给人留下美好的记忆,我的童年却是又一番景致. 50年代,我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一个 ...

  • 大荔文苑|张兆红:爷爷的羊皮大敞

    爷爷的羊皮大氅 文/张兆红 "红娃,过年呀,帮你奶把爷的羊皮大氅取出来". 爷爷是大荔县城东南洛河边边上的人,只到过年便会操着"南安"人特有的厚重乡音,让把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