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 | 看得见的成功,看不见的努力

“揉”出来的世界冠军
(原载《辽宁青年》202010期)
来自安徽芜湖的95后小伙蔡叶昭,初中刚毕业时,他特别迷茫。父母觉得他年龄太小,应该继续求学。然而,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深觉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与其每天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还不如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也好自食其力。到底学什么呢?在父母的认知里,一技之长无非就是机械和理发之类的工种。蔡叶昭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方向,但他知道自己不喜欢这些。
后来,表哥向蔡叶昭推荐了自己的母校,建议他去学习西点西餐制作,并告诉他说:“只要掌握一门技能,就可以自强自立”,蔡叶昭动心了。就这样,他来到表哥的学校,开始学习蛋糕裱花。蔡叶昭动手能力很强,做出的样式很别致,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赞许。老师的鼓励让他更加有信心、有方向地去努力学习。毕业后,他在无锡做了一名蛋糕裱花师,刚毕业每月工资就有五千元。但在工作中他发现,裱花很多的技巧和手法,都是熟能生巧。而做面包不一样,它不仅仅要求工艺和手法的娴熟,更多讲究的是原材料的精选,甚至每次面粉温度不同,心情不同,做出的口感和风味也是不一样。
面包使用最简单的原材料,面粉、水和鸡蛋,却能够变化出那么多的种类,而且每一个面包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它简直就是一个“魔法世界”。太神奇了,蔡叶昭被深深地吸引住。从那时起,他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做最优秀的面包师。可是,转行成烘焙学徒,每月工资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父母特别反对,说他放弃自己的专业瞎折腾,但他还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之后,他来到了上海,接触欧式、法式的面包,别人看他每天不说话,就在那里埋头工作,以为他过得特别枯燥无趣,但其中的快乐也只有他自己懂。什么样的温度最合适,什么样的力度口感好,没有人要求他的技术精益求精,他却默默这样做,他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天,蔡叶昭接到了母校老师的电话,邀请他代表学校参加面包比赛。然而,父母坚决反对,他们觉得做面包打比赛,太不靠谱了。但蔡叶昭觉得这是他见世面,提升自己技术的绝好的机会。于是,他瞒着父母,把工作辞掉,去了苏州准备比赛。他通过自己三个月的努力,拿下了江苏队参加全国赛的名额。5个月后,他又拿到了国家队的入场券和全国技能大赛的第一名。经过全国的比赛后,一共有9人进入国家队。之后,9进5,5进2,2选1,蔡叶昭一步一步拿到中国参加世界比赛资格,其中付出的努力,留下的汗水和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世界技能大赛,被称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选手们要在4天,共计16个半小时里,完成11个项目,做出204个面包,其中还包括一个高度近1米的艺术面包。每种类型的面包,外形既要符合规定,又要有所创新;重量、色泽要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切开后的组织要有均匀的气孔,任何一个偏差都可能破坏最后的口感。蔡叶昭说:“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一些细节上的一个错误,谁失误得越小,那么谁就接近第一名。”最终,22岁的蔡叶昭用近乎零失误的操作,和几乎完美的作品征服了评委,拿下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上的首金。打完世界比赛的蔡叶昭,获得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江苏省政府记个人一等功荣誉。以他现有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入驻最好的西餐厅,拿着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薪。可是,他还是选择回到母校,当一名老师。他想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告诉每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我们是可以通过专注自己的技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得见的成功,看不见的努力。在夺冠之前,蔡叶昭独自经历了605天的练习,1500万斤面粉的每天反复捶揉……如果你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坚持和耐心。沉下心熬过了那些无人问津的日日夜夜,走好自己热爱的每一步,我们才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梁子等,作协会员,签约作者。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读者》《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百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