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探讨:技术与思想

技术与思想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之五
作者: 占有兵
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儿,在胶片时代,完全依靠自己的摸索能彻底掌握摄影技术的人少之又少,依靠师傅的引领必不可少;到了数字时代,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摄影好象变得比较容易了;网络的普及,让每一个人都成了摄影人。这时,摄影技术是不是不重要了呢?除了摄影技术,摄影还需要什么?我们再来探索吧。
技术不可或缺
今天的摄影真的不需要技术了吗?我也曾多次问过自己,也与同行进行过讨论,特别是与初学者进行交流时,才发现,对于摄影来说,技术不可或缺。
摄影技术首先是对成像原理的了解,不知道小孔成像,没听说过暗箱,焦距、物距是啥全然不明,不知道感光器,怎么能够知道光线是如何被转换成图像的呢?其次是器材的了解,成像的器材千百种,摄影师需要哪一种呢?每年数以千万记的专业相机和镜头被国人购买,我们真的需要吗?从事社会纪实专题的摄影师,自己的器材完全掌握了吗?自己认真地看完了器材的使用说明书吗?你需要多少种镜头?为什么需要这些镜头?用这些镜头拍摄的图像你反复看过吗?看了有什么新的感受?能回答清楚了再进行也不迟。再次是拍摄技术的掌握,常用的拍摄方法有哪些,自己全部掌握了吗?从事社会纪实摄影,会与被摄对象打交道吗?会在不打扰被摄对象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获取图像吗?然后是图像的后期处理,数字时代,胶片也扫描成数字,使用数字暗房完成图像的处理是基本功,还有更多的图像制作、装裱、展示、收藏都需要技术支撑。
今天,社会高度分工,摄影师不必全部掌握技术,但至少对于选择器材、掌握拍摄技术、基本的后期处理、图片编辑技术还是要自己能够胜任。
思想才是根本
每天,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巨量图像几乎无法统计,有多少图像真正留在观者心中呢?哪些留在观者心中的又是什么样的图像呢?作者摄影者,我们必须反复拷问自己。
其实,能留在观者心中的图像,一定是有思想的图像,是拍摄者对社会的独立观察和发现。这类图像,拍摄者倾注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有强烈的拍摄者个性。
靠单张图片获得社会认同的时代早已过去,不要奢望拍到一张绝无仅有的图片就功成名就。传播方式的革命,新兴媒体的出现,都改变着人们对图片认知,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视觉修养,观者对图片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图片的制造者,我们的思想有多深,图片就能走多远。视觉冲击力,哗众取宠,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和愉悦,但图片的生命也嘎然而止。有心者可以找到各个时期最热门的图片,看看这类图片在今天还有生命吗?有生命的图片是哪些?无生命的图片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社会纪实摄影,最根本的是拍摄者的思想,这种思想来自于拍摄者的知识、阅历、观察方式、拍摄动机等。知识的来源既在摄影之中,又在摄影之外,一本好书、一席谈话、一次不平常的经历都可能让我们强化已有的观点,产生新的观点,也可能让我们已有的观点变点模糊,但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晰,看问题能更透澈,更具穿透力。只掌握技术的人是工匠,他们用技术赖以谋生。
思想与技术结伴
常有人这样说,摄影批评家是光说不练,要不,批评家拿出自己的图片来给我们学习学习。其实,这种观点有点极端,今天,社会已高度分工,每一门学科又高度细分,在一个领域内深耕已需要耗尽批评家一生的精力。什么都懂,就是什么都不精;深耕是毅力和智慧的体现,正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就是摄影人的深耕,解海龙老师曾说过“开口要小,挖掘要深”。这种深耕既要熟练掌握与摄影相关的技术,更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能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不跟风,不盲目。纵观摄影领域德高望众的大师,莫不是思想与技术结伴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思想,通过娴熟的技术,留下了一批批的经典图片,并不断地被后学传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