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新零售”:人到中年的自我救赎
提到“新零售”不得不提到马云,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打造了阿里巴巴、淘宝等国际电商平台后,在2016云栖大会上提出“纯电商已死”,在当时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几百万卖家起早贪黑、与淘宝相依为命,这个消息对他们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
在随即提出的“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又让很多人翘首期盼。期待在这个淘宝卖家人满为患且良莠不齐的时期,这位业界大佬能带来新鲜的玩法,让这个市场再次鲜活。
一、传统纯电商零售的缺陷
2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再次分析当时的电商状态便很容易分辨的出当时电商状态出现的缺陷。
1、顾客端
顾客只能依靠“眼睛”认知商品,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巨大
大家熟知的买家秀和卖家秀已经成为当时我们生活中经常拿来调侃的段子。
单一的线上沟通完成交易,交易成功率低
“鞋”这个大类目下2016年平均到店流量支付转化在4%左右。
顾客购物体验单一
吃的、穿的、用的、除了用眼睛看图片以外,无法从其他认知角度识别和验证。
2、商家端
平台竞争,商家出血
在当时淘宝商家有增无已的情况下,由于平台之间的竞争,一些平台以硬性折扣等以及其他的制度制约商家,导致相当一部分淘宝卖家破产。
靠平台引流,不能转化为自身流量,易流失
在平台中生存,只能一味的获取平台自身的流量,这里就拿上面说过的 “鞋”这个类目下2016年平均店铺跳失率达到80%左右。
容器限制规则,限制上限和下限
很多平台中的店铺在运营初期和中期会发展很快,一单进入稳定状态后,无法使业务发展再次呈爆炸性的增长。
独特性不易分辨
同一个类目的店铺,会发现很多相似的店铺,甚至多家商品相同的店铺。
二、新零售电商发展的2个阶段
伴随着“新零售”与日俱增的步伐,一些商家开始探路。新零售电商1.0时代到来了。
新零售电商1.0阶段
笔者将1.0的阶段定义为“狭义新零售电商时代”,商家追求增量和重叠效应(线上、线下)的同时,也忽略了行业特性和需求创造。
“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我们就当时几种方式来简单分析下:
1)线下流量引流线上:
新客开发成本高,线下线上恶性竞争
2)O2O模式:
行业差异导致服务端成本高,投入产出低,难以维持
3)体验店模式:
店铺少,效果差;店铺多,成本高,入不敷出
凡事都要沉淀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看,因果才足够清晰。我们看到,第一批的先驱在新零售过程中不断调整脚步和思路去寻找更适合的生存方式的同时;另外一面,一味追求增量加速,致使运营成本过高负荷,转化率反降的问题,也都是需要我们考量自己的地方。带着问题摸索的过程中,电商进入“新零售电商2.0时代”。
新零售电商2.0阶段
此时2.0的阶段可以看作是“广义新零售电商时代”。在这条摸索的路上,对于电商模式的思考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切入:
1)研究消费者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
“零售行业,可以看做是服务行业”。消费者的需求点,一定是零售行业的重中之重,不同行业服务对象不同,顾客的消费内容、消费行为不同,需要根据各自的顾客属性、行为、消费特点,来给自身定位,在合适的时间给需要该服务的顾客提供合适的服务,从而提升ROI。
2)场景覆盖扩张服务“领土”
以前谈场景无非是线上和线下,如今科技成为零售的驱动,成为多场景服务的主力军。小程序、触屏机、直播、VR等各种场景多样化,不仅使产品表现形式多样化,客户能在多个场景中体验服务。
3)多业态融合提升服务质量
不管是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还是实际的物理空间,单一的消费场景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胃口。电商的产品服务不能停留在“照片”上,需要多维度地让消费者进行感知,特别是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中对差异化服务体验的感知,这种感知的关键来源于产品本身而非场景。
三、从“大重全”到“小轻简”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除了已有全链路销售闭环的大卖家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商卖家依然在平台的夹缝中求生存,他们不是不想“新零售”,只是看到大佬们高额投入,对“新零售”望而生畏。
其实我们除了大、重、全、也可小、轻、简。
1)新零售的傍大款
既然无法自立自足,那就需要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在当下新零售的大趋势下,各个平台会投入相当的资源进行推广。在参与的过程中将平台的推广手段作为工具,对产品进行卖点包装盒推广。
2)碎片化流量渠道
除了平台引流之外,关注社交平台的生态圈。线下场景中无人值守货架和产品展销会、小程序的应用推广等,适时地参与能够引来一些高质量的流量和转化。
3)服务差异化
作为小卖家我们需要珍视已有顾客,可以对已有顾客进行标签分类,按照标签进行区别化服务,在服务的内容和推介上进行互动和指引。使顾客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消费,同时增加客户黏性。
4)“量力而行”
不论在什么请示下,商家都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多大的肚量用多大的碗,多大的体量搬多重的砖,在运营中,量力而行很重要。”尤其是新趋势变革的过程中,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自己偏好的,具有优势的运营方式,避免“衔橛之变”。
原文链接:https://www.sapcloudcc.com/Focus/FocusInfoDetail/e311b948-76ea-409a-8a35-b809461c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