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向经典致敬

甲壳虫,不常见,但也过目不忘。半圆形的元素充满车身,灵巧的车身却动力充沛,在拥挤的车流中好像精灵一般。

今年3月,大众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众汽车公司不会让甲壳虫起死回生——即使是作为电动车型,即使甲壳虫是大众有史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车型。要知道,当年是因为甲壳虫专门成立了大众汽车公司,可以说大众汽车是凭借着甲壳虫起家的。可见,大众汽车是下了多大的决心。

1938年,第一辆甲壳虫VW38(当时被命名为“KdF Wagen”,中文译为“快乐就是力量”)生产下线。截止到2019年,81年间甲壳虫一共生产了2150万辆。我在2002年因为工作的原因第一次接触甲壳虫,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第二代甲壳虫(New Beetle),留给我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48万人民币的售价,48万啊!在今天,48万豪车也是随便挑了,何况当时大街上流行的是富康、捷达和桑塔纳,即使奥迪A6也是崭露头角,能花48万买辆甲壳虫的人在今天绝对是购买奔驰G级的水平。另外一个印象是,车内空间太小了,尤其是后排空间:对有腿的人来说是摆设,对无腿的人来说是奢侈。第二代甲壳虫定位为时尚的精品小车,中控台的设计显然以“白富美”为主要销售对象,那个花瓶就体现了独特的格调。事实也证明如此,甲壳虫在中国的销售70%以女性个人为主。可以想象,在车里一个女孩正常,两个女孩也正常,一男一女也正常,但是一个男的或者两位男士气氛就有点尴尬了。

方向盘旁边的花瓶是第二代甲壳虫的标志,让车内多了几分暧昧

从1938年至今,甲壳虫能一直在紧凑级轿车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具有个性鲜明的时尚因素外,恰到好处的运气也始终伴随着甲壳虫,总是在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

都说费迪南德·保时捷生产了第一辆甲壳虫,其实他只是捡漏的,但的确与希特勒的支持有关联。当时捷克TATRA(泰脱拉)公司的首席设计师Hans Ledwinka(汉斯·鲁德维卡)发布了一款车Tatra V570,这是世界上第一辆风冷发动机、后置引擎、后轮驱动布局的汽车,让希特勒看上了。希特勒的本意是请Hans Ledwinka和费迪南德·保时捷一起生产

Hans Ledwinka设计的Tatra V570

“像工人这样的大众也能买得起的车”,没想到被Hans Ledwinka拒绝了。希特勒也很大度,无所谓,人各有志。他资助费迪南德·保时捷5000万马克成立了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人民之车),并建议多“参考”V570……

希特勒理想中的家庭轿车:5位成员,后面放行李

1938年,大众汽车的第一款车VW38下线了,风冷发动机、后置引擎、后轮驱动……

第一代甲壳虫,与Tatra V570和曾相似

一位来自《纽约时报》的美国记者在柏林车展上讥讽它是“Beetle”, “甲壳虫”因此得名。

第一代甲壳虫当时的售价是990马克,用排队疯抢来形容并不过分。可以想象当时大众汽车在德国的地位如同天之骄子,估计当时能进工厂上班也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二战中,甲壳虫被改装成军用驶向战场,因此大众汽车工厂成为盟军轰炸的目标。偏偏战后接管大众汽车工厂的又是英国人,以传统工业帝国的傲慢肯定看不上德国汽车,加上报复的心理也不会让大众起死回生的。但是战后的德国大批工人失业,养家糊口成为困难,而英国军队又急需汽车。英军少将Ivan Hirst希望通过让大众汽车厂恢复生产来改变这一现状,双方一拍即合,两万辆甲壳虫外加500辆拖车和500辆军用车辆成为一笔大单。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工厂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大众汽车凭借着甲壳虫起死回生了。

1945——1972年间,大众汽车工厂一共生产了1500万辆甲壳虫,为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甲壳虫一度成为德国的品牌和名片。

英国人的订单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他们自己的烂摊子也需要打理,于是让德国人自己救市。况且,整个欧洲也是百废待兴。国家需要的是能拉快跑的卡车,百姓也以先填饱肚子为主,对家用轿车的需求还没提到日程上。没办法,德国人又把眼光转向老大哥美国市场,幻想以老大哥大手大脚的气派签单应该没问题吧。但就是因为大手大脚惯了,美国人普遍喜欢体型宽大、线条凌厉的车型,还真没看上小巧玲珑的甲壳虫——既坐不了人又放不下行李,出去太不方便了。

忍,继续忍,要想人前显贵就要人后受罪!

真说不准天上哪块云彩有雨,没准掉下一个馅饼砸到脑袋上。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Hippie或者Hippy)文化在美国兴起。年轻人质疑主流文化、叛逆、追求自由崇尚和个性解放,要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巧了,便宜、设计又独特的甲壳虫在被众多傻大粗的美国车包围中显得特立独行,而且由于结构简单可以随意改装,加上销路不好价格又优惠——两者的需求又碰出火花,甲壳虫的市场又被带火了。1964年初,约翰·列侬为主的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在美国发行首张唱片《Meet the Beatles》,引起轰动,这一年的美国巡演获得巨大成功。甲壳虫乐队在美国引起了被称为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乐文化浪潮,从根本上冲击了以“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王朝,影响了此后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也许是和甲壳虫重名,也许是因为一张唱片封面的背景带有一辆甲壳虫,给甲壳虫的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被称为嬉皮士车,那时要是不开着一辆甲壳虫都不好意思在嬉皮士人群里待着。

背景中的那辆白色甲壳虫汽车正如甲壳虫乐队的第五名成员

无处宣泄个人主义和无处挥霍的金钱,有钱加任性,甲壳虫成为了唯一一款60年代能在美国立足的小型车。1970年大众在美出售近57万辆甲壳虫,有80%都被嬉皮士画上彩绘。

人车寸步不离,可见彼此间的喜爱程度

1972年,第15007034辆甲壳虫上市。上世纪60—80年代是甲壳虫销售的黄金时代,甚至打破了福特T型车保持的销售纪录。

惊人的销售业绩很容易在研发方面产生惰性,小富即安的思想弥漫在大众汽车上下。从1933年—1963年甲壳虫就几乎没有硬件的更新,使用营销手段充分挖掘甲壳虫的销售潜力。

10年间,甲壳虫外观没有任何变化,直到1984年价格终于超过一万马克了

就在数钱数到手软的时候,日本的丰田、美国的福特和欧洲的雷诺等车企纷纷完成了小型车的布局。等到甲壳虫如梦初醒时,已经是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局面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排放标准和安全法规的建立,以及德国人从老式设计中走出来的愿望,大众公司就结束了在德国的甲壳虫的生产和销售。加上大众需要为另一款经典国民车高尔夫让出生产线,甲壳虫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中。

1978年,最后一辆德国本土生产的甲壳虫在埃姆登工厂下线。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甲壳虫总是在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就像传说中的一扇门关了,必定又有一扇门开了。1978年,德国本土全线停止生产甲壳虫,巴西和墨西哥敞开大门欢迎甲壳虫开工建厂,而且由于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正好满足了当地低收入家庭的需要。

美国文化与欧洲汽车工业的文化结合,年轻人的最爱

可见,遇到困难时咬咬牙,“胜利往往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老外胆子也够大的,开着这么一辆低底盘的车哪里都敢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家用轿车市场向SUV和跨界车型转换,甲壳虫的市场份额在逐渐缩小,说再见的时刻越来越近了。2010年,第二代甲壳虫正式停产。

第二代甲壳虫,从结构简单的国民车成为时尚界青睐的精致车型

大众汽车美国公司把推出的第三代甲壳虫(iBeetle)做为最终版销售,而且将于今年7月在墨西哥普埃布拉的一家工厂最终停产。与前两代相比,第三代甲壳虫的车身显得扁平和修长了,半圆的圆润度减弱了,更加趋于男性化了,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前进气格栅一体化了。

第三代甲壳虫,与前两代相比少了圆润,车身变得硬朗、修长和扁平了

甲壳虫在中国市场显得很小众,多少是因为性价比的的原因——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不可能攒钱去买一辆只能坐俩人、还不能装行李的轿车。所以,购买甲壳虫的要么是家中第二辆车,要么是拥有情怀,事实是大多数是因为后者。

情怀只能用来回忆,毕竟还要回到现实中。当你在街头看见一辆甲壳虫,头脑中立刻闪现出与之如影相随的画面,精彩的章节脱口而出。此刻,甲壳虫不仅仅是一辆汽车了,就像一位历史老人站在面前,娓娓道来的叙述令人如痴如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