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学者刘歆改名刘秀,一切只是为了应验谶言,坐上皇帝宝座?
要说刘歆改名一事,咱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谶言”,谶言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先秦及两汉时期,谶言非常流行,秦始皇时期最有名的当属“今年祖龙将死”与“亡秦者,胡也”,而这两个谶言可以说是也给秦始皇的人生以及秦朝的政治带去了巨大的影响。
其实,在两汉之交时,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谶纬学说作品《河图赤伏符》,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为什么说这句话有名,因为这关系到了王莽的新朝灭亡,以及东汉王朝的创立。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这一句有名的谶言呢?
“刘秀发兵捕无道”,意在指一个叫刘秀的人会带着兵士们劫持无道昏君王莽。
“四夷云集龙斗野”,四方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叛乱,有识之士纷纷起兵反抗,一时之间群雄争霸。
“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半句话对于现代人而言,可以说是整句谶言中最让人费解的,“四七”根据小佛寻找的资料指的是第四个七十年,根据五行学说,人们认为秦为水德,刘邦建汉朝接替周朝的为火德,汉武帝在位期间取“土克水”,改汉朝为土德,西汉末年,再次被人改为火的,这半句话意在指汉朝建立的第四个七十年间,原本衰败的汉朝将重新复兴,结合当时王莽篡位的现实。
整句谶言就是暗示新朝即将大乱,最后走向覆灭,刘姓重新登上地位,而这人正好是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登基时曾经引用了不少《赤伏符》的语言,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但是仍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谶言中的刘秀指代的不是汉光武帝刘秀,而是由刘歆改名为刘秀的西汉末期经学家、官员,而这样说法的来源并非是当今网络,而是来自千年以前:
《汉书》云: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故(刘歆)改名,几以趣也。
《汉纪》云:先是歆依谶改名秀。
唐代李贤注《汉书》云:刘歆以哀帝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冀应符命。
实际上,刘歆改名刘秀,不是为了应验谶言,更不是坐上皇帝宝座,而是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已。
汉成帝绥和二年三月,成帝崩于未央宫,次月丙午,汉哀帝刘欣继皇帝位。在古代,避讳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常见的是避讳皇帝名、避讳父母长辈名字,尤其是对于皇帝的名讳,不仅仅活在当时的人需要避讳,就连已经死去的人在被提及是也是需要避讳的。哀帝刘欣继位之时,刘歆早就已经跟随父亲进入天禄阁,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是一名正儿八经的官员。皇帝继位,身为大臣的刘歆为了自己前途命运,立马将自己名字改为刘秀。可见刘歆更名与《赤伏符》无关。
刘歆的改名虽与谶言无关,但是有人认为他的死却与“刘秀”这个名字有着莫大的关系。
刘歆与王莽最初关系是极好的,后来王莽继位,刘歆被委以重任,出任右曹太中大夫一职。新朝并不安稳,既有西汉皇族不满,也有百姓因新政难以生存,被迫走上起义之路,而“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王莽也是知道的,这件事其实有点像他心中的一根刺,对改名为刘秀的刘歆有了防备。
地皇三年(23年,王莽在位最后一年),刘歆图谋诛杀王莽,奈何事情败露,最后只能选择自杀,有说法认为,刘歆的死其实是王莽先下手为强,除掉“刘秀”。
参考资料:《汉书》;《赤伏符》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