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日记
这是我第一次很认真地,面对面地,看着他。
1.
他一进房间,就小跑着到了沙发上。
他拿起桌子上的两张海报,抖一抖,听它的声音。
他试图扣海报。
我拦住了他。
“这是什么?”我问。
“这是什么?”他说。
我想起来了,之前发现的“小秘密”,他不是在重复,或许就是在问。
“这是海报。这是什么?”
“这是海报。”
“我们来指一指。”我拿起另一张海报,“来,跟我做一样的,把海报展开。”我一边说一边做。他不动。我伸出手来想要帮助他,他使劲儿地按着海报,不让我翻。我松开手,再一次发出指令:跟我做一样的。他按照要求做了。
“我看到了猕猴桃。”我一边说一边指。
他伸出手来指着在我这边的海报,就是我刚刚指的位置。
我把他的手拿到离他近的那张海报,带着他指了指。
我继续说。
“我看到了柚子。”
他还是用手指靠近我的那张海报上的信息。我又重复了之前的动作。
我们就这样指认了几个水果和图片。直到他开始按着不跟着我一起指了,我知道他累了,或者这个活动没有意思了。于是我让他把海报收起来。
2.
他没有事情做,就每个房间里串来串去。一会儿跑进来,一会儿跑出去。他跑的很快,可以用“冲”来形容。有的时候跑着跑着还笑起来了。
3.
我让他帮我把电视旁边柜子上的小玩偶拿过来。
他拿起电视柜上的一个东西,我说不是,他换了另外一个东西,我说不是。于是我靠近小玩偶,也靠近他,指着小玩偶,“帮我把这个拿过来。”
他把小玩偶拿给我了。
我问他这是谁?
他说了一个同学的名字。
4.
他拿起桌子上的纸杯,里面有水和茶叶。
他敲敲纸杯,喝一口水。
再喝一口水,再敲敲纸杯。
如此反复。
那一刻,我不觉得他在破坏,我觉得他在聆听,甚至是,创造声音。
5.
我们一起看动画片。
他不出声音了。
手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
我让他拿出来,为了惩罚他,让他去洗手。
阿姨说,每天回来之后,给他一个东西,他就可以在那玩儿。
阿姨说的理所当然。
但我听了却有些气愤。
我们给他一样东西,是为了让我们安静,还是为了让他安静。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瓶盖,他也会玩上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但是意义呢?他无非就会敲一敲,听一听,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可是对于照料者来说,安静,是最好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错失了很多教育机会。
他不愿意再和我一起指认海报的时候,我没有告诉他,他可以说:我不想看了。
他跑来跑去的时候,我没有给他计时,让他看看一分钟,他可以跑几圈。
他敲纸敲杯子的时候,我没有问问,那是什么声音,好听吗?我甚至都没有拿起来自己敲敲听,这是什么声音?他的世界是什么模样的?
最近在想,教育和干预的区别。
教育没有目标,干预有目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一个合格的人,一个独立的人,还是拥有生活的权利?教育的目标太宏大了,落实到每一步上,我们或许都感知不到。干预有目标,干预有程序,我们只要按照这个程序来,或许就会逐步的靠近这个目标。
教育没有步骤,干预有步骤。干预是一步接着一步的,它有明确的步骤,但教育没有,你计划好的下一步,不一定成为了什么样子。这就是我逐渐对教育心生畏惧的原因。
干预的实施者很重要,教育的引导者也很重要。
教育是当下的。错过了一个教育时机,就是错过了。
只希望下次,我能够机警地觉察到教育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