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画解读:“丙吉问牛”图
倪亦斌在《看图说瓷》提及“丙吉问牛”图时曾说,“在过去的展览上见到了绘制此类题材的器物,可惜展览说明只是干巴巴的人物故事图,从而大大降低了瓷器装饰的文化内涵。”j加之今年为牛年,本文由此希望补充一些“丙吉问牛”图的文物,对该类瓷画做进一步解读。
“丙吉问牛”故事源于班固《汉书》的记载。文曰:“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 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 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 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 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丙吉是汉宣帝时的丞相,有一次外出体察民情,对本属地方官管辖的群殴事件置若罔闻,而是关心一头牛的气喘;以确保国家风调雨顺,由此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典型如,包佶诗“凤巢方得地,牛喘最关心”;卢延让诗曰“倚马才高犹爱艺,问牛心在肯容私”;邵谒诗曰 “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郑谷诗曰“池碧将还凤,原清再问牛”;长孙佐辅诗曰“谏虎昔赐骏,安人将问牛”。
帝王们“求贤盼良、希望为政清廉”的热切愿望由此可见一斑。如果仔细考察瓷器上的瓷画人物故事图就会发现,早在明代万历朝开始,官窑瓷器上便已出现了“丙吉问牛”图。
以1958 年出土于明万历皇帝定陵地下 宫殿的一对三彩人物故事纹花觚为典型代表。这对花觚高25.6厘米, 叭口,长颈,鼓腹,喇叭形圈足。
颈、腹及圈足两侧均置有凸棱。通体施黄釉为地,再以紫赭彩、黑彩绘纹案。口内侧绘菊花纹,外颈部绘洞石纹、牡丹纹,并有蜜蜂、蜻蜓飞舞其间,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腹部画面内容以凸棱为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的画面为,官员骑马出行,侍从持扇、捧书紧随其后,前面跪有一人,似在诉说冤情;另一部分的画面为,一人跪迎官员,同时回首照顾着身后的一头牛。展示的正是“丙吉问牛”的故事情节。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青花双行楷书竖 款。此对瓷器出土于万历皇帝棺椁的北侧,应是万历皇帝生前的 珍爱之物,代表的是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绘画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那一时期帝王的审美取向与要求。
继万历景德镇官窑以后,“丙吉问牛”的人物故事题材又继续出现在了明末景德镇窑的民窑瓷器上。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明崇祯民窑青花缸为代表,缸口径21.2厘米,平沿 无釉,深腹,平底内凹,外壁采取全景式构图方式绘人物故事纹:一名农夫牵着一头水牛,对面为一位朝廷官员,官员身后有执幡、打扇、牵马与捧物等侍从跟随,画面主题表现的正是“丙吉问牛”的故事。
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景德 镇窑的民窑青花与五彩瓷上更 加常见“丙吉问牛”图。典型如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 花人物故事图笔筒,腹部绘有一幅人物故事通景画卷:画卷纵17.7厘米,横56厘米。画面上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情节生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站在宝顶伞盖下、正与一老者搭话的高官,他身后停着一顶轿子,周围簇拥着四名随从:一人持宝伞,一人擎金瓜,两人打旗幡,表明是高官出行的仪仗。老者赤脚、躬身、扛锄,牵着一头大牯牛, 说明是一位牛倌。顺着仪仗望去,后面还有两个在斗殴的男子,其中一人高大魁梧,揪着一人的头发挥拳狠打。空白处以隶书题写:“贵客頻呼马,关心肯问牛”。由这句题诗可知,画上的内容便是“丙吉问牛”的故事。
另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腹部一侧绘一官服人物,他正站在伞盖下向农夫询问。身后紧随侍从,表明是高官出行。另一面绘一农夫正谦恭地向官员施礼,同时指着身后的牛述说情况。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空白处以青花书写诗文“斗伤何足问,牛喘更堪虞”,点名了“丙吉问牛”的画面主题。
上述这些瓷画“丙吉问牛”图,像不像今天的宣传海报呢?它们不仅体现了当时励精图治帝王们的为政思想,还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追求与精神期盼,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更需人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