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清:大禹治水功成于疏 ——谈安蓝陪读散记《陪你云开见月明》的围堵疏导及其他

大禹治水功成于疏

——谈安蓝陪读散记《陪你云开见月明》的围堵疏导及其他

NO.1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不用说,这是一个大家都熟稔的故事。

同样是水,父亲鲧和大禹的治水方法截然不同,一个围堵,加高堤坝,最后溃于堤坝。一个因势利导,疏通,让水归于河流,最终流向大海,给水以“路”,一个失败,一个成功。

借这个话题,说说安蓝的高考陪读散记《陪你云开见月明》:

高中生遭遇青春期,萌动,早恋,叛逆,情绪波动大,像洪水猛兽,更像身体流淌的血脉。感觉自己长得不好看,闹心“堵”;抱着手机不放,家长说几句,心烦“堵”;偷看网络小说,和家长争吵,发怒“堵”;考差了怕家长骂“堵”;考好了家长担心抄袭,孩子自尊心伤了“堵”等等;“堵”,像一堵墙,像一截血栓。

“堵”不但堵孩子,也堵家长。“围追堵截”,怎一个“堵”字了得。

NO.2

优秀的父母,孩子出问题了,首先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最清楚孩子问题的根源,比如《孩子为什么爱摔东西》。

“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个坏习惯,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通过“我”发脾气摔手机,继而想到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妈妈将两三岁的儿子踢得满地翻滚。

“她发脾气的样子,太丑陋”。

本来要发脾气的妈妈,说不定读了这本书这一章节,被这句话消解了,她怕自己发怒的样子,太丑陋。而“恶”会反复循环,反复释放负能量,破坏原本的好心情。

“你必须从自己开始”。犹太人哲学家马丁·布伯说。

这是一篇因儿子摔东西,而看到孩子的“堵”和父母的“过”,是自己脾气在孩子身上的延续,继而反省,凡事从自己身上找起,源头找到了,孩子的问题就是昨天“我”的问题,疏通是顺理成章的事。也就是说,“堵”找到了,然后顺“堵”疏导,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NO.3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安蓝身体力行,只要是需要她疏导的父母或孩子,她都非常乐意分享她知道的心理知识。疏导陪读妈妈“堵”的同时,间接地疏导了需要疏导的孩子。《陪你云开见月明》这本书里,安蓝把德国教育家的这段话,诠释得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你“推”我“动”,给孩子疏导加鼓励,我们不是这样走过来的么?我们的孩子不也需要这样走过来么?

而不是遇事用“拳头”,让孩子焦虑。

什么是焦虑,说白了,就是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缺乏耐心,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你不焦虑谁焦虑?

焦虑允许有,但大多数的孩子不是这样,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

NO.4

“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

读过两本谈孩子教育的书,《穷爸爸富爸爸》,曾经陪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孩子成长之路。《陪你云开见月明》是我接触过的第二本比较系统,专业的书,这本书对启迪孩子的心智,引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深入的探究,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安蓝的这本《陪你云开见月明》,又不同于《穷爸爸富爸爸》,疏通孩子心结的同时,安蓝时不时地在书中夹杂一篇篇游记,换口味,吃一样东西难免时间长了叫人厌烦排斥,视觉也会疲劳。作为一位陪读妈妈,没有置身事外的说教,而是在大自然中,解着凡尘的每一个人不同的心结,这也是另一种形式,更高层次的疏通。

NO.5

也就是说,《陪你云开见月明》还是一本针对人生的好书,比如《一上桃花山》,情景并茂,由桃花知山名,由路知人生,“这样一来,竟然忘了脚下的路。”写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比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看得清,看得真,看得透彻。

“它们(山水)读出了我深藏内心的不安和迷茫,我读出了它们的宁静恬然,与世无争。”安蓝语《你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热爱你》

原来山山水水,它们不说话,不等于它们没说,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听,用心悟罢了。

在大自然中,沐浴洗礼,并于大自然合二为一,这本书的厉害之处还在这里。

另一大优点,《陪你云开见月明》不是用理说事,而是遇事说理。不断潜移默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解开孩子的疑虑,焦虑的同时,也打开了自己,这是一个智慧的妈妈,有自己思想的妈妈。

NO.6

看过的电影,皮影,网上的日记,街上的阳光,一缕风,洒水车,形形色色的人等等,这些生活的真实,都是安蓝文章不可或缺的主角,信马由缰,思想无处不在,都可以自由轻松地转换成人生的喜怒哀乐。

《陪你云开见月明》一书中,随手而来的比喻,形象传神,幽默俏皮,对待孩子的“心态和方式”,因孩子已经长大,也要随时随地做出调整。比喻“这就像把一件她七岁穿过的衣服,硬往他十七岁的身上套一样。”还有“整个会宁县城笼罩在大雾中,像一大盆牛奶被打翻。”等等,比喻使抽象变得具体,使文章摇曳,高低错落,可读性增强。做到了谁都可以读,谁都喜欢读,谁都能读懂,达到“能量”释放最大化。

NO.7

安蓝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写《诗人与瓷》的一组诗歌尤其印象深刻。那是一场诗歌讲座之后写的。讲怎样作诗的人很多,讲自己苦难的人很少。大家都在用心听张二棍怎样作诗,而安蓝在用心听刘年怎样修心。真正的诗歌,是生活,而非技巧,安蓝的那组短诗写的尤其美。

其实“树人”和把一块泥烧制成一件有生命的瓷器,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火候,这和把一个孩子如何塑造成一个可用之材一个理。在这方面安蓝恰有不俗的表现,雅俗共赏是诗歌的,作为一本心理辅导的读物,应该也这样,安蓝比谁都清楚,她做到了。

特别喜欢安蓝的这种写法,这绝不是安蓝刻意营造的写法,而是一种放任自由的随性写作,却又散而不“散”,这种随性的写作更接地气,更接近生活的内核,更具杀伤力,无技巧才是技巧。

从早晨的一片阳光开始,把自己尽情地铺开,太阳传递给她的光或热,阳光里感受到的温暖,她要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NO.8

当然,一本书不可能尽善尽美。

给孩子快乐,给孩子陪伴,地球人都知道。有些人可以在孩子身边,有些人没办法,不是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的钱等着他们来挣,谁不愿意呆在孩子身边?话说回来,呆在孩子身边的,搞教育的家长,也不见得孩子一定优秀,孩子出现问题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所有说教的文字,说到底还是站在说教者本人一边,说容易,做到太难。

孟母三迁,道理大家都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很对。读《良师益友胜过孟母三迁》,感觉有把学习差的孩子划到坏孩子里面的嫌疑,我说的是“嫌疑”,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把孩子分类,贴标签,从心理学的角度应该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可以鼓励孩子向好的学生学习,比如好的习惯,行为方式。

学习上的“好”与“差”只代表学习,而“好”与“坏”就是人品,我们不是正在借“大禹治水”谈“围堵”“疏导”?让“坏孩子”变成“好孩子”,让“坏”变“好”,俩字中间的距离,不仅仅是思考,是心理学家,以及家长学校社会更紧迫更需要重视的现实。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学会生活,好在后面的章节里我看到了安蓝谈生活,写得比较扎实《给儿子成人礼上到的一封信》。

再比如《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上层社会的“大学生”就不钻营?名牌大学毕业的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中外的大作家有几个上过名牌大学?

有的孩子学习一般,长大后,在某个方面特优秀特突出,相当的会生活。当然,这本书主要疏通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结,已经够全面了,说远了,就此打住。

NO.9

“教育的路上哪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和模板呢?”

用辩证法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安蓝的睿智之处。

原来别人给你的经验只是借鉴与参考的,你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及时地调整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不是生搬硬套,病万变药亦万变。

一本书不是武功秘籍葵花宝典,也不是万能的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解决所有的问题。青春期是一个大命题,除了正确引导,还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及时地疏通孩子的心结外,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陪你云开见月明》能做到抛砖引玉,父母教师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让孩子在成长中少走弯路,就是作者的初衷了。

《陪你云开见月明》这本书里,看见了一个真实的安蓝,睿智的安蓝,越走越成熟的安蓝。

愿这本书,陪伴你。

田志清 :甘肃会宁人。甘肃作协会员,诗歌散文评论散见《中国诗歌》 《北方作家》《甘肃日报》等刊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