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哥窑
哥窑:
我们聊了聊哥窑,史料记载也好,专家讲述故事也罢,或许是不真实的。
在北宋时期,兄弟俩都在烧造瓷器,说是哥哥的烧造技术总是领先于弟弟,哥哥的生意风生水起,弟弟妒忌哥哥,暗中使坏,偷偷的在哥哥烧造瓷器的时候,在哥哥的窑里面的瓷器上撒了很多柴木灰,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事与愿违啊!天不助我也,瓷器出窑以后,出现了奇异现象,瓷器自然爆裂,噼噼啪啪如爆竹,炸开密集的裂痕,这种裂痕被称为开片,自然的纹落叫做冰裂纹。
宋徽宗对这种开片瓷器的自然美是情有独钟啊,紫口铁足,别有一番韵味,后来哥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成为北宋五大名窑之一。
因此,现在的专家在鉴定哥窑瓷器的时候,注重紫口铁足,和草木灰的存在,如果瓷器的釉里面掺杂草木灰,即是真品无疑。这种观点,我感觉有点荒唐,不仅荒唐而是荒谬至极,难道釉里面不存在草木灰的都是仿品赝品了吗?难道宋徽宗喜欢的哥窑瓷器必须有草木灰吗?难道宋徽宗对草木灰情有独钟吗?
试想一下:瓷器在烧造的同时,突然加入草木灰,是不会出现开片的,窑内的温度很高,就算是哥哥的弟弟想用草木灰使坏,也是不可能进入窑内的,如果当窑内温度降到常温,弟弟加草木灰还有什么意义呢?一点作用都没有!瓷器在烧造过程中加入草木灰是不会产生爆裂开片的,景德镇的窑工师傅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那些所谓的专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开片是如何形成的呢?
现在就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古人用木柴或木炭烧制瓷器,瓷器制胎完成后,不是在阳光下暴晒,也不是在风道里吹干,瓷器是在没有阳光的地方,自然阴干的,阴干的程度在六分,烧第一遍,瓷器的固化程度在七分。七分挂釉,晾干后,在釉的表面施一层透明玻璃釉,烧第二遍瓷器固化程度到八分,也就是说的低温烧制,这时候的温度在800到1000之间,
窑炉温度,由低到高,持续升高,当达到1000℃左右温度时,烧窑师傅从窑孔中,用钳子把瓷器样本拿出来,查看和检测,师傅经过眼力检测,感觉已经到火候了,就立即停火,打开窑门,借助风或雨给瓷器降温,瓷器在突然降温的情况下,开始产生爆裂,爆裂的程度不是很大,如果很大,这些瓷器就被毁坏掉了。
瓷器的胎釉里面的蒸汽还没有完全得到释放,降温把蒸汽变成了水分子,被玻璃釉死死的困在胎釉里面,就形成气泡。
当时形成的开片没有那么密集,形成的气泡是活气泡,我称之为“活鱼眼”,因为气泡里面的水分没有释放出来,气泡中间发亮。
当时由于瓷器降温气泡突破釉面的,就做爆炸气泡,形成后来的“砂眼”,气泡经过岁月的变迁,受到环境的影响,慢慢的释放水分,成为固化气泡,固化的气泡是凸起来的,我称固化气泡叫做“死鱼眼”,气泡里面没有水分,已经成为结晶体如同白玉。
还有一种气泡叫做“死亡气泡”或者“凋零气泡”,这种气泡里面水分子,并没有慢慢释放出来,而是憋死于胎体之中,水分子与胎釉里面的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气泡的中心是结晶的黑色或者深褐色物质,这种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开片和气泡的形成不是一次性的,一次形成的叫做原始开片或者原始气泡,这是年代的起点,经过几百年慢慢形成了密集的开片、固化气泡以及死亡气泡,就是瓷器的“年轮”,就是年龄,老化的程度是鉴定真伪的标准之一。
做伪的开片,用手是摸不出来,看似开片,不是开片,是开片的图案,低温烤上去的,制胎工艺一般是压模,低温烤制的现代工艺品。就算是电烧,形成的气泡小儿密集,是“活鱼眼”,做旧只能让瓷器变得越糟糕。
再谈下紫口铁足,我认为紫口铁足的哥窑,不见得都是真品,没有紫口铁足的,也不见得都是仿品赝品。
高岭土含铁量高,析出的氧化铁就比较明显,结晶的程度也比较高。现代烧造的哥窑,胎釉里面直接加入铁粉或铁锈粉,同样会出现紫口铁足的效果。或者做旧,用砂纸抛光,矿物颜料涂,火焰枪烧烤,也能做出紫口铁足的效果,作假只能欺骗那些似懂非懂的,明眼人一眼辨真假。所以紫口铁足不是鉴定哥窑的唯一标准。
草木灰更不是鉴定哥窑的唯一标准。
瓷器断代的鉴定标准是老化程度,这里所说的老化程度不是指的“老破残”,那种流光溢彩,如脂如膏,嫩的似玉非玉,有种流油渗油的感觉,柔滑的如同婴儿的肌肤,那种润味之感,韵味的灵动与灵性之美,真是无语言表啊!
什么“蝉翅纹”“鱼子纹“蚯蚓爬行纹”等,都不是鉴定断代标准,草木灰也不是宋·哥窑断代真伪的标准。因此那些所谓的专家说的话,不能全信,对的就是对的,不可以弄虚作假,颠倒黑白。希望有持不同观点的朋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