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我做医药编辑这7年

2014年7月1日,我选择以医药编辑的身份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弹指一挥间,七年的光阴已悄然流逝。

但此时此刻,我并没有对编辑这个身份有任何倦怠。回想起来,生物医药技术的进步和突破可能是我在工作中一直保有热情的增鲜剂,“见证”则成为我当前短暂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见 证

见证一:基因编辑走向临床

基因编辑是我从事编辑工作后关注的第一项新技术。2014年8月13日,我发表了个人的第一篇报道,题目为《盘点CRISPR医学领域六大新应用》,彼时,科学家们已经在研究应用CRISPR技术治疗癌症、β-地中海贫血、肝病以及根除HIV病毒。

在过去7年里,基因编辑领域确实取得了多项突破进展,CRISPR先驱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也在去年摘得诺贝尔化学奖。上周Jennifer Doudna与人联合创办的Intellia Therapeutics公布了首个体内CRISPR基因编辑临床试验结果(NTLA-2001,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首次证实了体内CRISPR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RISPR另一先驱张锋与人联合创办的Editas Medicine目前也正在进行在体CRISPR基因编辑治疗先天性黑蒙症10型的临床试验(EDIT-101)。这些进展均代表着CRISPR技术向临床转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除了CRISPR,另一种更精细的碱基编辑技术也发展起来。从2016年4月David Liu团队在Nature发表首篇论文,到如今该技术在治疗早衰症以及靶向PCSK9等方面均取得突破,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

基因编辑、碱基编辑究竟能否打破新技术从发现到成功转化为临床疗法平均需要20年的规律,未来3-5年是非常关键的验证期。从推动医学发展的角度,各家公司之间“你(ming)追(zheng)我(an)赶(dou)”其实是件好事,不管谁“赢”,对患者来说,都是生命之光。

见证二:中国抗体药物产业崛起

2015年3月,在从事编辑工作8个月后,我走出了办公室,第一次参加了医药行业的大会——由易贸医疗主办的第五届抗体药物及新药研发高峰会。在这场大会上,我聆听的第一个报告来自陈志南院士,他的报告主题是《崛起的中国抗体药物产业》。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抗体药物产业如陈志南院士所预期的,在多个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自2018年12月以来,已有4款国产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 、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获批上市;

——自2019年2月以来,已经有16款国产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今年6月,首个国产ADC(纬迪西妥单抗)也已上市;

——双特异性抗体方面,今年有望诞生首个国产药物。

这些突破印证着,国内抗体药物研发水平正快速提升,一些处于临床后期阶段的在研项目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某些领域赶超国际水平的希望。

见证三:CAR-T疗法起起伏伏

我的第一篇CAR-T报道写于2014年12月,彼时在ASH年会上,CAR-T正大放异彩,Juno、Kite、诺华等公司已经名声响亮,巨头争夺站已经开始打响。

尽管一些致死事件影响了CAR-T进入临床的速度,但2017年,诺华的Kymriah和Kite的Yescarta先后获FDA正式批准上市,免疫细胞治疗时代正式开启。到今年,全球已累计有5款CAR-T疗法获批上市,就在上个月,国内也批准了首款CAR-T疗法(复星凯特 阿基仑赛注射液)。

当然,对于CAR-T疗法来说,现在的成功还只是一小步,如何啃下实体瘤这块硬骨头,如何把天价的药价降下来,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迟迟没有突破,加上CAR-NK等新型免疫细胞疗法快速发展,CAR-T领域可能会像2018-2019年一样再次遇冷。

见证四:一批老兵、新兵自主创业

我的第一次采访也发生在2015年的第五届抗体药物及新药研发高峰会。第一位受访嘉宾是时任誉衡制药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的吕强博士,吕强博士一句“第一次代表公司接受采访,好紧张啊”给我这个“新手记者”带来了意外的鼓舞。如今,吕强博士与合作伙伴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劲方医药,致力于创新药的开发。在过去3年内,劲方医药完成了4轮融资,天使轮1亿元人民币、A轮1.2亿元人民币、B轮近4亿元人民币、B+轮数亿元人民币,且公司已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虽然是“新手上路”,第一次采访的嘉宾还不止一位。第二位受访嘉宾是时任中信国健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官的吴辰冰博士。采访完成不到一年后,吴辰冰博士就有了自己的公司——岸迈生物。经过5年多的发展,岸迈生物已发展为双抗领域的领军企业,先后完成了3轮融资,A轮2500万美元、B轮7400万美元、C轮1.2亿美元,公司也有多个双抗项目进入了临床开发阶段。

以吕强博士、吴辰冰博士为代表,在过去的7年里,医药行业有一批老兵/新兵选择了自主创业,为中国的医药创新贡献新力量。

见证五:一批创新药公司收获硕果

我开启职业生涯的起点,正巧也是中国创新药环境剧变的前夜。事实上,在2014-2015年之前,国内已有一批领先的创新药企业率先起步,包括成立于2007年的嘉和生物、成立于2008年的荣昌生物、成立于2009年的开拓药业和亚盛医药、成立于2010年的百济神州、成立于2011年的信达生物、成立于2012年的康方生物、成立于2013年的歌礼制药……

经过过去7年的发展,这一批创新药开发最早的探路者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上述公司已全部在港交所上市,且多家公司已有创新药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包括荣昌生物的首款国产ADC药物纬迪西妥单抗,百济神州的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BTK抑制剂泽布替尼、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信达生物的PD-1抗体信迪利单抗,歌礼制药的慢性丙肝药物达诺瑞韦和拉维达韦;同时,各家公司有多款产品处于申报上市或后期临床开发阶段,包括嘉和生物的PD-1抗体杰洛利单抗,开拓药业的AR拮抗剂普克鲁胺,亚盛医药的奥瑞巴替尼、IAP抑制剂xevinapant,康方生物的PD-1抗体派安普利单抗、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cadonilimab等。

除了产品研发上收获硕果,这批先驱公司中有一些公司的员工数量已经从几十人扩大到几千人,运营场所从几间办公室发展为多城市有办公楼和厂房……幸运的是,上面列举的大多数公司我都有过专访,打心底祝福他们已经取得的这些成就。

感 谢

除了“见证”行业发展、医学进步,回望做医药编辑的这7年,感谢是另一个关键词。

感谢一:鼓励

首先想要感谢的人是博生吉董事长杨林教授。2015年,还是“新手小编”的我在一次活动中偶然与杨林教授成为了“同桌”,聆听完杨林教授关于CAR-T疗法的报告后,我开启了“新手小编”第一次Social生涯(找专家、加微信)。

非常感激超级Nice的杨林教授在那一次没有拒绝我,更感谢他在一个月后接受我的采访邀请,并非常用心的回复了几千字,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自主选题独立采访。

此后,我先后4次采访杨林教授,算是最“密切”的访友,不管是CAR-T、还是CAR-NK,亦或是γδT细胞,杨林教授都给出了非常专业的见解。杨林教授带领的博生吉正在进行多种类型细胞疗法的开发,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感谢二:包容

另一位要感谢的人是复诺健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贾为国博士。这份感谢源于我做医药编辑7年多来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2015年11月,第一次有机会采访贾为国博士时,整篇专访稿将他的名字写错(写成贾卫国)。之后几年,尽管有问题想请教贾博士,但还是羞于开口。直到去年12月,因一篇溶瘤病毒相关的点评,再次鼓舞勇气联系贾为国博士,他依然接受了我的点评邀请。真诚感谢贾为国博士包容了我那么大的错误。

当然,要感谢的人其实还有很多,除了鼓励、包容,在一次次的采访和接触中,很多科学家们钻研的精神、企业家们坚定做药的信念,一直感染着我,能够用文字传递他们的故事,也是做医药编辑非常有价值的一面。

成长

除了见证、感谢,过往七载,还有个关键词留给自己:成长。

真正做了医药编辑才发现,这个职业的精髓不在于“编辑”二字,而是“医药”。医药相关的前沿技术研究、医药相关的人、医药相关的公司、医药相关的政策……这些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一直在完善我个人的知识体系,加深我对医药产业的理解。站在编辑的维度,除了写文章,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记录新闻、与人沟通、分享知识、策划专题、组织沙龙等等……

经过7年的摸爬滚打,作为一名医药编辑,我也确实成长不少:

从前,我写一篇医药资讯,可能要6-8小时;如今,2小时可以轻松搞定……
从前,我做一个专题,可能需要1周;如今,2-3天即可完成……
从前,我做一个专访,从头紧张到尾;如今,只剩开头5分钟……

从前,让我组织一个沙龙,绝无可能;如今,小有底气……
从前,让我策划一场会议,天方夜谭;如今,愿意挑战……

或许就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认可,激励我在医药编辑这个岗位上一直做下去……

可能有人想问,做了七年医药编辑,七年之痒,来了吗?

我的答案是:NO

因为,下一个七年,我依然渴望见证:

——医药行业将会迎来哪些变革?

——医学领域将会诞生哪些突破?

——国产创新药会取得哪些收获?

——哪些公司会成为医药行业新一批的巨头?

——哪些人会成为医药行业新一批的引领者?

这些问题的答案中,镌刻着行业发展的印记、医学发展的轨迹。

下一个七年,我非常期待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同时,我也期待能够遇见愿意做医药编辑的你

🔈安利来了:
医药魔方Pro
诚邀 
志趣相投的你 

成为一名医药编辑

共同见证 行业发展 医学进步

简历投递:hr@pharmcube.com

点击以上图片,了解详情
点亮“在看”,好文相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