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154:血小板功能如何检测?
“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
一、检测目的
1.筛查和诊断出现出血问题的患者
2.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并判断潜在的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图1 (A)参与血小板功能的关键血小板受体示意图;(B)原发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的不同阶段:最初的血小板束缚和血管损伤部位的粘附,牢固的粘附和形状改变,活化,颗粒分泌以及进一步募集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C)继发性止血:由凝血级联产生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形成,沉积和交联,以稳定初级血小板栓塞;(D)胶原纤维上的血小板聚集体(荧光标记绿色)
二 检测手段复杂
血小板凝集测定、血小板释放测定、流式细胞仪、血小板微RNA(miRNA)、遗传研究以及信号转导途径分析;
光学投射比浊法(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LTA)常用作血小板功能的第一个测试,这个1960年代发明的血小板聚集能力的金标准测试,正在逐渐被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等不同的方法代替。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流程
光学透射比浊法
血管扩张刺激磷酸蛋白
Verify Now POCT检测
血栓弹力图
P-选择素
PFA-200
其他
了解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rography,TEG)
设备通过一个恒定的旋转力促使少量血液形成黏弹性血块并将血块强度转换为输出信号,以全血黏弹性为基础产生扫描轨迹,完整地展现了凝血系统组成。主要参数如下。
(1) 凝血反应时间(R,reaction time):指凝血系统启动到纤维蛋白凝块开始形成的时间,反映了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参考范围为5~10分钟。
反映了凝血因子的储备,R值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者受抗凝剂的影响,呈低凝状态,出血风险大,相反则提示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大。
(2) 血液凝固时间(K):凝血开始至TEG描记图振幅达20mm所需的时间,参考范围为1~3分钟。
(3) 凝固角(α):血凝块形成点到曲线最大弧度作水平线和切线的夹角,与K值共同反映纤维蛋白水平和部分血小板的功能,参考范围为53°~72°。
K值延长、α角缩小,提示纤维蛋白水平或功能低下,可补充冷沉淀纠正;
相反则提示纤维蛋白水平或功能增强,需行降纤治疗。
(4) 最大振幅(MA):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主要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参考范围为50~70mm。
MA值增大,提示血小板活性增高,相反则提示血小板活性低下,如有出血,可补充血小板纠正。
(5) MA后30min血凝块减少速率(LY30):指MA确定后30min内血块消融的比例,反映纤溶状态,参考范围为0~75%。若LY30增大,提示纤溶亢进。
(6) 综合凝血指数(CI):是由R、K、α角及MA结合推算出,反映凝血的综合状态,参考范围为-3~3。CI>3提示高凝,CI<-3提示低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