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金匮名词解释及其它

金匮名词解释:

1.客气邪风:外至为客,不正为邪。从外而来的的反常气候侵犯人体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此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未至而至”指(雨水)时令未到而(温热)气候已到,是气候太过(阳旺)。

3.五邪中人:指病因,即风、寒、湿、雾、饮食5种病邪侵入人体。

4.治未病:广义的治未病指未病防病;既病早治;已病防传。狭义治未病是指治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5.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有调脾、健脾之说。总意是通过调补脾脏可以抵抗肝邪的侵袭。

6.下利清谷:下利,痢疾与泻泄的统称。清谷,完谷不化。下利清谷,指泻下粪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7.清便自调:“清”同“圊”,这里做动词用,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8.中暍:即伤暑。是夏日感受暑热之邪,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9.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即同归心肺所主为一宗。此亦是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10.声喝:即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腐蚀咽喉所致,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11.太过不及:指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12.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剧痛,如刀切之状为切痛。是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的症状之一。

13.肝著: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此引申为留滞之意。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以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或刺痛为主症。

14.肾着:着,又做著,意为留滞附着。此指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以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

15.胸胁支满:即胸办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为痰饮病的主要症状,水饮之邪,侵犯肺肝,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而致胸胁支满。

金匮知识点:

1.《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诊治杂病的专著。

2.东汉末年,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病部分未见;北宋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林亿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3.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5.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6.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7.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8.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9.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 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1.狐惑病蚀于前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外用苦参汤熏洗前阴;蚀于后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雄黄熏洗后阴。

1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1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4.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5. 虚劳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17.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8.虚劳失精的治疗方:桂枝加龙骨牡汤。

19.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0.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病机是:心肝阴血不足。

22.虚劳干血证方用大黄虫丸。

23.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涎沫和短气为主症,分虚热和虚寒两种证型。肺痈是感受风邪热毒,致使肺生痈脓,以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为主症。

24.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5.肺痈,邪实壅滞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2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7.咳嗽上气,痰浊壅肺者,方用皂荚丸。

2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9.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30.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31.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3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3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35.寒实积滞用温下剂代表方:大黄附子汤。

36.寒疝病,血虚内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37.肾着之症不仅在腰部,常连胯及腿部。

38.广义的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类。

3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40.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4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42.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3.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44.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5.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46.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47.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48.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49.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50.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51.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52.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53.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54.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55.“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强调湿从火化是湿热发黄的重要原因;黄疸的形成与脾湿有关。

5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58.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59.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60.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6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62.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63.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64.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65.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66.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67.肠痈脓成证治: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68.肠痈脓未成证治:大黄牡丹汤主之。

69.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70.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71.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7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73.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74.冲任虚寒夹瘀:温经汤主之。

金匮各章节重点整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

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

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本方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百合病的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百合病的病因有二:一为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阴液未复;一为情志不遂,化火伤阴。其病机总由心肺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阴清热。临床表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所致。

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小建中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均治虚劳病之阴阳两虚证,二者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小建中汤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机均属于阴阳两虚证。不同点: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病位在脾,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虚劳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等症,病位在肾,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在方药上,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甘温建中,调和阴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试述《金匮》治虚劳为什么重视脾肾?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这是因肾为先天之本,真阳真阴所寄之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以充养。而虚劳病后期,无不关系到脾肾,故治虚劳要重视脾肾。

虚劳病证情较复杂,阴虚之甚可以损及阳、阳虚之甚可以损及阴,最终常可致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但对于以阳气虚损为主症者,治疗上偏重甘温扶阳之法。如小建中汤、肾气丸均治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

试述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证。

肾气丸主治虚劳腰痛,主症为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其一是以滋阴药为主,地黄、山萸肉、山药并补肾、肝、脾之阴。其二是配以少许附、桂,“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其三是佐以茯苓、泽泻、丹皮三泄使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所以全方应是阴阳平补而略偏于温的调补剂。后世以肾气丸为单纯补阳药则失之偏颇。故而肾气丸适宜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证。

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虚劳失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何为肺萎,虚寒肺萎如何治疗?

肺痿指因肺气痿弱不振所致,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病症,有虚热、虚寒之分,临床以虚热为多见。

虚寒肺痿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用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恢复阳气。针对本证属虚寒,理当温肺复气,而虑其阴亦不足,由不能过用温燥,故本方甘草蜜炙,干姜炮用,且甘草之量倍于干姜,暖而不燥。

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证治方面有何不同?

三方相同点: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在症状上都有咳而上气,即咳逆喘促。不同点:(1)病因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2)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痰气相击。症状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迫,喉中痰鸣,脉浮紧。(3)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证?

麦门冬汤用麦冬、人参、半夏 、粳米 、甘草、大枣组成,麦门冬与半夏之用量比例为7:1。本方重用麦门冬以养阴润肺清热为主,半夏下气化痰,虽辛燥但用量极轻。方中又有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养阴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伤阴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此即仲景在药物配伍中“去性取用”之妙。故适用于肺胃阴虚气损,虚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气之证。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

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方中甘李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专治奔豚气病。黄芩、葛根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谓“栝蒌薤白三方”。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其主治证为胸痹典型证,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其主治证为胸痹较重证,症见在胸痹典型证基础上又见“不得卧、心痛彻背”,病情进一步加重,其病机为痰浊壅盛。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其主治证为胸痹病气滞之实证,症见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及腹胀、苔厚腻等,病机为阴寒内盛、气滞不通。

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

乌头赤石脂丸主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肢冷汗出之阴寒痼结的心痛病。功效为峻逐阴寒、温阳止痛。方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蜜组成。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寒疝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论治?

病机是寒实内结,阳气不行。如为阴寒痼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主症者,治宜散寒止痛,方用大乌头煎;如兼表寒证,腹痛、手足不仁、身体疼痛等内外皆寒之症,治宜散寒止痛、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桂枝汤;如兼血虚证,腹痛拘急、喜温喜按等症,治宜养血散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试比较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四方证有何不同?

厚朴七物汤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大承气汤证病机为燥热结于肠道,积胀俱重,病位在肠,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痛拒按,潮热谵语为主症,治宜攻下积滞。

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证治有何不同?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均为虚寒证,其区别在于前者以“雷鸣切痛”为主症,病机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治法为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中重用半夏以化饮降逆;后者以寒气攻冲,“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呕而不能食”为主症,病机为脾胃阳虚,中虚寒甚,治法为温中散寒,建立中气,方中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的何种治法?试比较异同。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建中法。

相同点:三方均用饴糖益脾胃,生气血。

不同点: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故治用大建中汤。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共奏温中散寒,建中立气之效。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故治用小建中汤。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建中缓急;桂枝、生姜助阳;芍药益阴止痛。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共奏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之效。黄芪建中汤证属气血阴阳俱虚而偏于气虚。其症在小建中汤症基础上,又见少气、身重或不仁、自汗、恶风等症。治宜黄芪建中汤。方用小建中汤调和阴阳;黄芪甘温补气。共奏补气和阴阳之效。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试述肝着的证治及后世对其发展。

肝着病机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症为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治以旋覆花汤,方中旋覆花为主药,善通肝络而行气,新绛活血化瘀,葱茎通阳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功。旋覆花汤是治络瘀之肝着要方。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胸不任物”、陶保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叶天士治肝络血瘀证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都是在本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肾着多由于感受寒湿,着于腰部,阳气痹阻所致;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治以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以温药和之”。所谓“温药”是指功能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温性的药物。“和之”是温和调理之意,要求所用温药既不可过于温散,也不宜专事温补。饮病相对于水肿病而言,病位局限,水液的排泄去路多无障碍,并不以标急为病变重点,故不以行消开导为法。饮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遇寒则聚,得温则化。“温药和之”之法,能振奋人体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化痰蠲饮,使旧饮渐去,新饮不生,实为治疗痰饮的根本之法。

苓桂术甘汤如何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

《金匮要略》提出治疗痰饮病的原则为“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具有发越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调整肺、脾、肾功能的作用,同时又可促使饮邪易散易行,故温药可兼顾标本。然而用温药不可过于刚燥,亦不可专事温补,以防伤阴和恋邪之弊,而应以调和为原则,此即所谓“温药和之”之意。苓桂术甘汤为治疗痰饮病之要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其中茯苓为主药,可健脾渗利水湿,辅以桂枝温阳蠲饮,两药相配,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相协,可补土制水。由此可见,苓桂术甘汤功可健脾渗湿、温化痰饮、通阳利水,其性既不刚燥,亦不滋腻,实属治疗痰饮之良剂,充分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1)温阳化饮法:脾肾阳虚,当分轻重。①轻者以泽泻汤利水补脾;②重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③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④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⑤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⑥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2)表里双解法:①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②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

(3)疏导肠胃法:①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②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4)泻水逐饮法:①支饮不得息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②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③胸胁积饮,属悬饮;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均以十枣汤攻下逐饮或祛饮止咳。

(5)扶正祛饮法: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①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②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以上遵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治则,治本以脾肾为主,治标有行、消、开、导、清诸法,充分体现了仲景对杂病辨证论治的精神,亦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仲景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的经方有几首?如何鉴别其异同点?

有三首。(1)小承气汤,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和《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2)厚朴三物汤,见于《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3)厚朴大黄汤,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

相同点:(1)药物组成相同。(2)病证相同: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属实证、热证。(3)病机相同:热结气滞,腑气不通。(4)治法相同:行气导滞泄热。

不同点:(1)小承气汤(大黄四两、u003C酒洗>,厚朴二两u003C炙去皮>,枳实三枚u003C大者,炙>)主药:大黄。主治症及特点:下利谵语,燥屎内结,热结旁流,积重于胀。功效:攻积导滞(通因通用)。(2)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主药:厚朴。主治症及特点: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胀重于积。功效:行气除满,泄热止痛。(3)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主药:厚朴、大黄。主治症及特点:支饮腹满,大便秘结,胀积俱重。功效: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简述栝蒌瞿麦丸的证、理、法、方、药。

栝蒌瞿麦丸主治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证候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内停。治法宜温阳利水,生津润燥。药物组成有栝蒌根、薯蓣、炮附子、茯苓、瞿麦。

试述水气病与痰饮病的相互关系。

水气病与痰饮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气与痰饮两者属异名同类,都是水液潴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病症。但痰饮是水液停蓄局部为病,一般不浮肿,小便异常变化不明显。而水气病水液已泛溢于全身,以浮肿为主症,多兼小便不利。但两者又有密切联系,痰饮病某一阶段时,可并发水肿。如溢饮之水饮泛溢肌表四肢,身体疼重,严重时可出现浮肿;支饮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主症,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亦可出现浮肿,转为水气病。

试述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的适应证、组成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适用于湿病风湿表虚证和水气病风水表虚证。两证均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之症,但风湿表虚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症。而风水表虚证则以头面水肿,或目如卧蚕状为主症。防己黄芪汤用防己、黄芪、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其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祛湿;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营卫。因此本方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除湿之功效。防己茯苓汤适用于水气病之皮水阳郁而四肢聂聂动者,其证以四肢浮肿、肌肉有轻微跳动为主症。防己茯苓汤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组成。其中防己、黄芪走表祛湿,使水湿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使水气从小便而去。故本方有通阳化气,表里分解之功效。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同治水气病,其适应证、病机、主症、功效有何不同?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两方用药仅差一味,但其适应证、病机、主症、功效却截然不同。越婢汤功擅疏风清热,发越水气,适于治疗风水病,其证为风邪袭表,水气泛溢,内兼郁热,主症为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是由越婢汤加一味白术组成,功能发汗散水,兼清内热,宜于治疗皮水病,其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运化,停水外溢;兼夹内热,主症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三方所治病证病机、病位有何不同?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均治湿热黄疸,其病位偏上,热重于湿者宜用栀子大黄汤;湿热俱盛,病在中焦者,宜用茵陈蒿汤;病情急重,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者,宜用大黄硝石汤。

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指出了黄疸病的治疗大法。此与本篇第8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相呼应。发黄,离不开湿邪。湿邪内停,郁而化热,湿热阻滞,气化失职,小便不利,湿热无从排泄,熏蒸泛溢发黄。针对这一病机,治疗大法当以通利小便为主,小便利则湿有去路,诸黄可退。因此,通利小便是退黄的一大法则。古人亦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瘀血的脉症是什么?试分析其理。

瘀血积滞于里,血脉运行阻滞,出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胸满,或腹部自觉胀满,脉微大来迟,血脉瘀阻不通,故舌色青紫有瘀斑;血瘀津液不能上濡,故口燥,其特点是只欲漱水不欲咽;自觉胸满或腹满为瘀血阻滞,气机痞寒;瘀血致脉流不畅利,故脉微大来迟,即脉往来坚涩迟缓;因本证非外感所致,故无寒热。

黄土汤功能温中摄血,治疗脾气虚寒,不能统血的大便下血证,症以下血量多、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脉细为适宜。赤小豆当归散功在清利湿热,活血行瘀故适用于下血鲜红、或夹脓液、腹中疼痛、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的大肠湿热,迫血下行证。

柏叶汤适用于中气虚寒,气不摄血的吐血不止证,见出血势缓日久、血色淡红质清稀,伴面色萎黄、精神倦怠、气短乏力、舌淡苔薄且润、脉虚缓等;而泻心汤适用于心火亢盛,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出血色红、质稠、量多,伴有面色微赤、呼吸气促、烦躁口干、便秘、舌红、脉弦数有力等。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可分成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治疗方剂是什么?

《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可分为虚寒、实热、寒热错杂和停饮呕吐四类。①寒证:肝胃虚寒,寒饮挟肝气上逆,见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治以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阴盛格阳,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微热,厥者,治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形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胃反者,治以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阳虚饮停,见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治以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②热证:少阳邪热迫胃,见呕而发热,胸胁苦满,口苦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降逆止呕;胃肠实热,见食已即吐者,治以大黄甘草汤清热攻下,泻实降逆;热结饮阻,见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治以文蛤散清热止渴,发散驱邪;胃肠湿热,升降失司,见干呕而利,下利热臭,腹痛,发热者,治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③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治以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④停饮呕吐:寒饮内停,胃气上逆,见呕吐,谷不得下者,治以小半夏汤散寒化饮,降逆止呕;饮阻气逆,见胃反,呕渴并见者,治以茯苓泽泻汤健脾利水,化气散饮;寒饮搏结胸胃,见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治以生姜半夏汤舒展胸阳,辛散寒饮;停饮呕后调治,见呕吐后思水者,治以猪苓散健脾利水,防饮邪复生。

小柴胡汤和四逆汤均治呕吐,二者有何区别?

二方虽然都治呕吐,但在适应症、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一适用于实热证,一适用于虚寒证。小柴胡汤主治呕而发热,兼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脉弦者;病机重在少阳邪热迫胃,胆胃不和,属实热,病较轻;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解清热、和胃降逆;药用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安中。四逆汤主治呕而身微热,小便利,厥,舌淡,苔白,脉弱者;病机乃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所致,见身有微热而四肢厥,属假热,病情重;治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药用附子、干姜回阳救逆,甘草补中。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肠痈应如何治疗?

肠痈辨证施治的关键是有脓无脓。肠痈脓已成,症见外观腹部局部紧张而肿,用手按压肿痛处,濡软不硬,肌肤甲错,身无热,脉数无力,治疗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清热解毒,振奋阳气。方中重用薏苡仁排脓解毒利肠,轻用附子振奋阳气,通阳散结,败酱草排脓消痈;若肠痈脓未成,症见少腹部肿痛处,有痞硬感觉,拒按,痛引前阴,疼痛如淋状,时时发热,恶寒,自汗,脉迟紧有力,治以大黄牡丹汤。方中大黄泻热逐瘀;丹皮清热凉血;芒硝软坚散结;桃仁活血破瘀;冬瓜仁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诸药合用共奏急下通腑、荡热逐瘀,消肿排脓之功。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简述胶艾汤证的病机、治法及治疗病证?

胶艾汤治疗妇人三种漏下:(1)月经淋漓不断的漏下;(2)半产后继续下血不止的漏下;(3)妊娠胞阻下血的漏下。这些下血,病因虽不同,但其病机若皆属冲任虚寒,阴血不能内守之故。用胶艾汤调补冲任,固经止血。

试述当归芍药散证、理、法、方药。

当归芍药散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里急,微胀满,头面四肢微肿,小便不利等。病因为妊娠之后,肝脾不和,湿阻血滞。治法宜调和肝脾,祛湿理血。方用当归芍药散。方中重用芍药和血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佐以归、芎调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

《金匮》如何辨治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为妊娠常见病,轻者影响胎儿发育,重者导致流产,必须及早治疗。张仲景把本病分为附子汤证、胶艾汤证及当归芍药散证进行辨证论治。属肾阳虚弱,阴寒内盛内有寒饮者,症见腹部疼痛,胀满,畏寒,其脉弦紧,宜用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方中附子助阳祛寒,人参、白术补虚益气,茯苓淡渗利水,芍药缓急止痛,则寒饮散,阳气复,腹痛自止。其中附子一味,虽有破坚坠胎之弊,但本证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是取“有故无殒”之义,故《张氏医通》云:“世人皆以附子堕胎为百药长,仲景独用以为安胎圣药,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属冲任虚寒,摄纳无权者,临床可见腹痛隐隐,腰痛,或少腹坠痛下血,喜温喜按,脉来迟弱,当以胶艾汤固冲任暖宫安胎止痛。方中地黄、芍药、当归、川芎、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暖宫止痛、甘草和药缓痛,佐以清酒以行药势,合而用之,以收养血止血,暖宫缓痛之功。属肝脾失和者,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症状以少腹拘急,绵绵作痛,急躁,易怒,小便不利以及浮肿为主。方中当归、芍药、川芎养血舒肝,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则肝脾两调,其痛自愈。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后腹痛四方证应如何鉴别?

血虚里寒所致的腹痛,多见胁腹拘急,绵绵作痛,且有喜温喜按,畏寒怕冷等症状,治当温中散寒,养血补虚,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气血郁滞所致的腹痛,多为胀痛,且痛连脘腹,烦满不安,治当行气活血,方用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所致的腹痛,多为少腹痛,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硬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治当破血逐瘀,方用下瘀血汤。

瘀血内阻兼阳明里实的腹痛,既有少腹痛拒按、痛处固定等瘀阻之征,又有发热烦躁,日晡为甚,食则谵语,不大便,脉微实等热结胃肠之象,瘀阻、里实相兼,里实热证为急为重,若但治其血结则瘀血未必能去,而阳明实热不能急除,可使病情加剧,当先治阳明里实,方用大承气汤,本方不仅可泄热通便,治阳明实热,亦可使瘀血随热去便通而下,从而收一举两得之效。下后,如果瘀血不去,少腹坚痛仍在者,可再用破血通瘀之剂如下瘀血汤,以去其瘀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简述温经汤的临床表现及病机、治则、方义。

温经汤证乃妇人冲任虚寒夹有瘀血而致的崩漏,其症是:妇人年五十所,下血,唇干口燥,少腹里急,腹满,暮则发热,手掌烦热。此因妇人50岁左右,气血已衰,冲任不充,经水当止,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属崩漏,从唇口干燥来判断其内有瘀血。瘀血留着不去故见少腹里急,腹满,可能还有刺痛,或有块拒按等症。冲任本虚,再加下血,阴气一伤再伤,阴虚生内热,故见暮则发热,手掌烦热。治用温经汤温养气血,兼以消瘀。方中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麦冬养阴润燥而清虚热;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半夏降逆和胃。诸药共奏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功,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虚热消而诸症除。

以肾气丸为例,说明仲景的异病同治原则。

《金匮》中用肾气丸者有五:(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用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2)《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用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用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者;(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用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用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虽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虚,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益气温阳滋阴治疗。以上虽然形式上表现为一方可治多病,实质上反映了张仲景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精神,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则。

脏躁与百合病如何鉴别?

·        Read  张锡纯:生硫磺临床经验总结

两病相同之处:(1)发病均与情志抑郁,思虑过度,阴液不足有关。(2)临床表现均有心神受病,如有神灵,心烦不眠,坐卧不安等症。(3)均使用滋养阴液,养心安神之品。

两病不同之处:(1)病机:百合病因外感余热未尽或气郁化热,导致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受伤;而脏躁病因肝郁化火,心脾两虚,营血不足,气郁不伸。(2)证候:百合病除有一系列精神异常症状外,常有口苦、尿赤、脉微数等症。脏躁病精神症状更为明显,或哭,或怒,或失眠,便秘,多见舌红少苔,脉细数。(3)治疗:百合病治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百合地黄汤;脏躁病治宜补益心脾,润燥缓急,用甘麦大枣汤。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如何治疗肿瘤,六经辨证治疗肿瘤精髓,原来如此!!

    "张胜兵中医" 医道之漫漫,苦心而求索,常待东方白,不为世俗同. 张胜兵:武汉知名中医,中医研究生,成名代表作<医门推敲>五部,<攻癌救命录>,<张胜 ...

  • 从『通补营卫』解释桂枝汤

    从『通补营卫』解释桂枝汤 □ 万广宋 济宁医学院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2条) &qu ...

  • 金匮之盟,最好的解释是杜太后的母亲情怀。(两宋繁华往事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 ...

  • 【新人】名词解释:“代入感“与”金手指“是什么?

    代入感,是指在小说中,使读者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某个小说人物.并由此引发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这个小说人物,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指主角. 简单来说,就是读者在阅读时,把主角当成自己. 代入感对于网络小说 ...

  • 编导文常考察练习题:综合类名词解释

    综合类名词解释 1.景泰蓝 参考答案: 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流行于明景泰年间.因以蓝釉最为出色,故名.集我国青铜器.陶瓷.金银错.织绣工艺之长,独树一帜.其重要工序是掐丝和点蓝. ...

  • 金破不鸣名词解释

    金破不鸣名词解释:是肺气损伤而声音嘶哑的病理.肺主气,肾纳气,二脉均与发声有关 .肺肾阴亏则肺燥而热郁,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故声音嘶 哑.多见于晚期结核病,慢性喉炎等.本病多属虚証,失音呈慢性 ...

  • 金实不鸣名词解释

    金实不鸣名词解释:金实指肺气实:不鸣,即音哑.金实不鸣,是指肺气实而声音嘶哑的 病理.多由于感外邪而致,但有寒热之分: 外感风寒,内遏于肺, 寒气凝滞,肺气失宣,开合不利,可突然声音嘶哑. 风热燥邪, ...

  • 干货|一文叫你读懂最全电商名词解释

    导读:在这个电子商务"称霸"的大时代,如果你对"电子商务"这个词还仅仅只在字面理解上,那你就out啦.如果你是淘宝店主,那你一定要看这篇文章:如果你只是一个小网 ...

  • 好长的一篇名词解释:一文看懂TOC-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 ...

  • 《金匮悬解》卷十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金匮悬解卷十五 内伤杂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十三章 肺痿.肺痈者,咳嗽上气之标,咳嗽上气者,肺痿.肺痈之本.肺痿之病,内亡津液而伤火燥,肺痈之病,外感风邪而伤湿热.溯其原委,即咳嗽上气之积渐而成者,而咳 ...

  • 宋柏杉老师直击临床讲金匮6经方临床新用

    宋柏杉,1991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自幼随父学医,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医学衷中参西录>.<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