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之世界观
在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中,充满了对完美几何图形之崇拜。将东西方宗教及其神话人物做一对比,就能明白一二。中国道教中的神或仙,基本上是仙风道骨、长眉高额,可能还有些老态龙钟;至于魔与妖,那都是长相凶狠、丑恶、甚至狰狞的。而佛教的佛祖、菩萨等,都是一副福相,胖嘟嘟、慈眉善目的,且肌肉松弛;至于金刚、罗汉与护法等,长相就更吓人。
如上图所示,上左为仙风道骨之道祖、上右为慈善福相之佛祖,中为狰狞怒目之四大金刚。至于希腊、罗马神话中之人物,那真是要肌肉有肌肉、要身材有身材、要相貌有相貌。在古希腊、古罗马,想成为神仙,可真不容易!这种观念也各自影响了后世之艺术价值取向,西洋画重写实,所以裸体作品多。如上图所示,下左为古希腊海神波塞冬,右下为西洋画之裸露风格。对比图东西方艺术风格之差异,读者做何感想呢?
中国画重写意,故绝不会有不该暴露之器官在画面上出现,且人物之脸型多半还会有些走样。这并非像很多人所评价的“中国古人不善于画人物”那样,而是因为中国古人更看中“意境”。史诗记录片《圆明园》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欧洲传教士郎世宁为当时还很小的乾隆画了一幅油画肖像,康熙看过后很不满意,认为画虽然真实,但没有表达出意境。西洋画给人华丽漂亮之感、视觉冲击感;而中国画可令人感觉形神俱妙、叹为观止,以致“欲辩已忘言”。这就是中西文化之本质性区别之一。
中国山水画充满了敬畏大自然之思想。如下图所示,为(明)唐伯虎之“山路松声轴”,其间山水壮丽,人物渺小。古代山水画家们总是将天地、自然画得很大,人物画得很小,这体现了人在自然界是渺小的这一谦卑思想。古代学者认为,要是意识不到这一点,人就不会尊重自然、不会敬天礼地。而这样的人,在古人眼里,那也算不上是个君子。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之“竹木第五·松柏”篇道:
予尝戏谓诸后生曰:“欲作画图中人,非老不可。三五少年,皆贱物也。”后生询其故。予曰:“不见画山水者,每及人物,必作扶筇曳杖之形,即坐而观山临水,亦是老人矍铄之状。从来未有俊美少年厕于其间者。少年亦有,非携琴捧画之流,即挈盒持樽之辈,皆奴隶于画中者也。”后生辈欲反证予言,卒无其据。
这与西洋油画中多为青年俊男美女是大相径庭的。
中国古代学者不仅追求形式之完美,更追求秩序、统一与和谐。他们所追求的完美要更高级、更深奥,并将几何美都上升成为代数结构。儒家与道家之经典里,充满了数与代数结构。根据道教与儒教之经典,鸿蒙未判时之混沌状态谓之无极,鸿蒙既判后之天地初分状态谓之太极,天地形成后谓之阴阳分,日月星辰出现后谓之四象生,继之以出八卦而衍化出世间万物。
《易传·系辞上》曰: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这是儒家与《易经》之宇宙生成观。而《老子·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就是道家之宇宙生成观。
这两种宇宙生成观实际上是有相同相通之处及内在联系的。“一”相当于“太极”。“一生二”相当于“太极生两仪”。“二生三”之“三”指阴气、阳气、和气(中和之气)或天、地、人三才。在八卦符号中,初爻(重卦则为初、二两爻)为下、为地,二爻(重卦则为三、四两爻)为中、为人,上爻(重卦则为五、六两爻)为上、为天。可见,“二生三”相当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三生万物”相当于八卦衍生万物。
道为万物之源,是混沌,是无极,是零!无极化太极,为零生一,无中生有!一生二,是为天地分,阴阳各行其道,互为调理,各有盈虚。二生三,三生万物,日月星辰形成,万物有了赖以生存之光源、能量与资源,继而各安天命、发展繁衍。《老子》第三十九章、二十五章分别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即为道;而道,为自然之法则。
《老子》第四十章中道: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而佛教之《摩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红楼梦》第一回中亦道: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色不异空。
空色之说,也指出有无相生之道理。空,指物质之原始状态;色,指物质之形成状态。如:空若表示原木,色则可表示桌椅等。原木也好,桌椅也好,都是木材,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并非只表示女色,而是指一切器物之色身,当然也包括人体。世间万物,除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则都要经历轮回,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循环生灭,此正佛家所谓之在劫难逃。
即便是从科学角度来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科学性十足。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方程为
其中E为物体之能量,M为物体之质量(增量),C为光速。由于质量可观察、可触摸,故可看做“色”;而能量不可观察、不可触摸,故可看做“空”。质能转换方程告诉人们,“空”与“色”可相互转换。也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毁灭性之核武器(如原子弹等)被发明了出来。
此外,儒、道、医者三家对于0与1之有无相生或空色相合理念以及0~9这10个数字之哲学含义在古代甚至已有统一的认识,这一点“中国古代之数字特征”一文中有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