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的哲学完全是教帝王如何用人,如何作战,如何胜敌。联系前面所说的慈仁诸事,更可看清它们的本质所在。后世的学者,往往孤立地讲老子的慈、不争、不怒、为下、无为清静等思想,这都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四位帝王,与一般学者的立场不同,所以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握到老子思想的脉络,道出几句真话。学者学老子,往往成了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隐士,帝王学老子,则使之成为帮助统治的思想工具。

武,是只知能蛮力,不知用智谋。所以说上兵伐谋,这是中国古代兵家共认的原则。不武不怒不争,其目的不是做一个谦谦君子,而是要成其武,济其怒,弭其争,这是大智的表现,而非匹夫之勇。帝王不能只靠一人之力得天下治天下,他的最大任务是得人用人,而其大智的目的,就是使能者为之役,辨者为之使。天下人才,尽为我用,一来可以无敌于天下,二来可以不让人与己为敌。老子为帝王的考虑,可谓周全。

明太祖注:天鉴之外有四善者,吾不审何?智者能之非凶善,尽此四善,乃同天地,此章皆言有道之兵,奉天讨伪,将不妄为,存仁厚德,君将无忧,而祸平矣。

明太祖一眼就看出了老子是为帝王用兵出谋划策,而按照老子的方法用兵,就是有道之兵,反之则是无道之兵。有道之兵,必胜无道之兵。明太祖能夺得天下,从老子书里,他更坚信自己是有道之兵,而他打败的诸多敌人,则都是无道之兵。明太祖从一个微不足道的从军之人,成为天下之主,只靠人之力,是绝不可能的,所以他相信老子的道,才是他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清世祖在位之时,还要对付天下的叛乱,他读老子,也从中学到了如何屈群力,用天下的奥妙。老子之书,不是个人修养之书,而是帝王资治之道,于此益信矣。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理解老子,一时一刻不能忘了他的前提。如唐玄宗所说,玄默恭己,谦虚下人,人皆欢心,思竭其力,故《易》曰悦以使人,人忘其劳,是用人之力也。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前面所谓的玄默恭己,谦虚下人,都是对帝王所说,而非一般平民百姓之事。平民百姓,不管多么玄默谦恭,都不会有人为他思竭其力,不会有什么用人之力的事。所以老子说这样做的人可以配天古之极,唐玄宗解释为配天称帝,再恰当不过。后代的学者,多把老子说成养生无为之书,从大旨上说,都误解了老子,也误了更后来的学者。倒不如先读读四皇帝的注,更易把握老子的精神实质。

(0)

相关推荐

  • 吕锡琛:论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诠释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儒释道各家经典倾注大量心血进行注释,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今人很难将众多诠释者的经典注解与诠释学所说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作为帝王的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奥是深而不可见之意.道非物,但万物之中无不有道.道与万物的关系,是显与奥的关系.人们认识道,也是由显到奥.但认识到道之后,又有两种态度,即老子所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其政闷闷,是无为政治的特征.其政察察,是有为政治的特征.按我们的理解来看其政闷闷与其政察察,就很容易解释.其政的政,是统治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帝王的谦下,是其进行统治的手段之一,目的是让众人归往,最后还是众人在下,帝王在上.老子说得很明白,&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