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才却把自己的媳妇嫁人,却道是,相思只在,豆蔻梢头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杨柳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地撩拨着我的思绪,像轻烟一样点燃了我的万千哀愁。
海棠还没有经历春雨的洗涤,梨花已经像雪一样开透
不知不觉中,春天的一半已经悄悄溜走。
过往的,我不想再去回忆,也不敢去回忆,我魂绕梦牵的,依旧是你曾经住过的小楼。
我对你的思念,绵延不绝,可却只能放在这绽放的丁香花树枝上,只能放在豆蔻的梢头。
思念
读罢这首词,不知道您是否感动,反正我已经深深的被作者给深深的打动了。
作者是谁?又是谁能让作者如此感念挂怀?
这首词的作者是王雱,他也算是一个“非著名诗人”吧。
王雱,生于1044年,1067年,年仅23岁就考中进士,于1076年去世,仅仅活了33虚岁。他是宋朝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大儿子,也是王安石改革时期的重要帮手。
年轻的王雱,才高而又志远,曾积极支持他父王安石变法运动,一生著述也颇丰。
王雱
相传,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他父亲的朋友给他家送来了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小王雱很喜欢这两只小动物,就凑到笼子边上去摸它们。
客人也许是想逗一逗王雱吧,就问他:“你看那一只是獐,那一只是鹿。”
小王雱根本没见过这种稀罕的动物,那儿能知道什么是鹿什么獐啊。
看了半天,王雱才缓缓说道:
“獐旁边的那个是鹿,鹿旁边的那个是獐。”
我觉得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完全有得一拼了。
獐和鹿
聪明如王雱,加上王安石的悉心教导,王雱在做学问上可是如鱼得水,年仅23岁的他,却是已经进士及第了。
只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少年大学生的通病,王雱的承受能力却是特别的差!
我们知道,改革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必然会得罪一部分人。
而王雱,又是他父亲王安石的坚定的支持者,官场上受到的打击,那是必不可少的。
王安石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想要把吕惠卿赶到地方去任职,于是他就上书宋神宗。
可王雱却不满足于仅仅把吕惠卿赶走,他想要的是吕惠卿坐牢。
王雱联系自己的朋友,串通谏官邓绾一起调查吕惠卿。
然后把调查结果做了一些必要的渲染,也上书给宋神宗。
等到宋神宗看到王安石和邓绾两个人上的折子,发现了个大问题。
王安石的折子和谏官邓绾的折子,内容竟然一样,就连遣词造句也基本一样,所以宋神宗怀疑王安石和谏官邓绾是相互勾结的,这可犯了宋神宗的大忌讳了!
在宋朝有个规定,丞相和谏官是不得有相互联系的,他们两类人如果有联系,势必会直接影响到皇权。所以,在宋朝是禁止丞相和谏官有任何联系的!
从这开始,宋神宗就不再相信王安石,有意疏远了他,他的变法,自然而然的就不能很好地开展下去了。
王安石
王安石从他儿子王雱那儿,得知详情后,他大发雷霆,对着王雱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
谁知道,小心眼的这王雱竟然想不开,从此一病不起,性情更是大变。
以至于,后来皇帝封王雱为龙图阁直学士,他都没法赴任。
性情大变的王雱,开始怀疑自己身边的一切。
他时常怀疑自己的妻子跟其它男人有染,甚至他还怀疑自己最小的儿子也不是他本人的。史书上有记载“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
所以王雱的这个小儿子很快的就被他给折磨死了,他的妻子也完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王安石也知道他儿媳妇是清白的,也不愿意再让儿媳妇受这样的委屈,于是他就做主把儿媳妇体面地嫁了出去。
思念
在宋朝的很多史书上也都有“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妇”的这件事儿。
在媳妇儿再嫁他人之后,王雱偶尔清醒的那个片刻,就会深深的怀念自己曾经的媳妇儿,所以就留下了这首感情至深的词作。
没过多久,王雱就病逝了。
只能说,王雱承受能力有点太差了,就遇到这一点点小挫折,精神就崩溃了。
这也告诉我们,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自己的孩子也不要放到温室里去,应该多经历一些风雨,这样才能健康强壮的成长。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