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生死(二)
我是没有资格谈论生死的
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答案也许就在心里,我试图用语言将它表述出来。
总有人会问我缘由,觉得一个年轻人不应该去思考生死这么沉重的话题,必定是遭遇了什么,必定是有什么原因,要么是得了什么重大疾病,要么是怎么怎么的了。
好吧,那我就说一说吧。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死亡,梦见了我自己的送葬队伍,黑白的灵旗在空中飘扬。我问自己,我那是死了吗。可我怎么知道自己死了呢,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感觉。然后我就想,那有些事情就无所谓了吧,然后我就继续睡着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一路叩问生死。
如今六七年过去了,我找到了一些答案,但是还在寻找。
我有一个解释,司马迁忍辱苟活,屈原投江,一个是生,一个是死。司马迁活着是为了完成史记,屈原死是因为城破家亡。前者是以生践志,后者是以死明志。无论生死,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说,心中的抱负使他们能够超越生死,超脱生死。但是这个解释并不是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死去元知万事空,谁还管生后事呢,人死了,一切都没了,何谈别的。理想抱负,对于一个死去的人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这里我还有一个答案,来自史铁生作品中的一句话,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别看史铁生是一个中国作家,但他对西哲以及西方文学涉猎很深。我想,这里的生死可以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出发,从人的主观感受出发,不再将人放置在文明发展的大角度下思考。有人说,日本作家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也表达了这种想法。人应该做好好节日到来前的准备,带着认真的态度。死和生不是硬币的正反两面,死是生的一部分,怀着对死的敬畏而认真活着。后来别人提起,村上春树对于杰拉菲茨德的推崇,那个写了 了不起的盖兹比 的美国作家。当我对于文学和哲学的联系感到惊奇的时候,有人说,哲学家的很多灵感源自文学,马克思就很推崇 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浮士德 也是影响了很多哲学家。文学里面的死亡,是另外一种真实,可以讨论,可以分析。这里说一点题外话,一直在看中心极限定理,大数定理,以及高斯分布,我觉得,简而言之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规律,来预测可能性,做出优化下的决策。但就像一个对我来说影响特别大的人说的,对你而言,只有 0 和 1,发生或者不发生。现在,我也许可以回答她,你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就像我现在看见学弟学妹上课坐在一起,在食堂一起吃饭,我心里面突然冒出了一句话,像极了爱情,刚开始的样子。但是,死亡,文学中的死亡的描述,解释,真实与虚构同在。
其它的答案,我还在寻找中。
庄子,以及佛家都会有一些精辟的解释,鉴于我真的还没能力去驾驭文字,先留个伏笔吧。但我对于逍遥游,大宗师,列御寇,是真爱。
最后回答我一开始的一句话,我为什么没有资格,因为我并没有见证过身边人的死亡,我试图去理解别人那份悲痛,却发现自己显得格外镇定,彷佛我活着只不过是我还没有死而已,我没办法进入到别人的那份情绪之中去。我缺少对死的尊重吧,延申说来,缺少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