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聊就算能成功,微信也不必紧张

有人说飞聊是冲着微信去的,如果非要将目标定为替代微信,那么这个目标很难实现,毕竟微信现在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1亿,成为一种像移动、电信之类的基础通讯工具。

飞聊和微信两者定位不同。

微信定位于熟人社交,目的是提高社交效率和质量,核心的产品是朋友圈,而飞聊明显定位于陌生人社交,目的是提高兴趣的转换效率和质量,核心的产品是兴趣圈。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飞聊和微信两者的需求刚度不同。

微信的熟人社交是一种刚性需求,这种需求随着应用的深入和用户数的增加,粘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微信。而飞聊的兴趣需求是一种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这种需求没有微信来得强烈,但是从人群的广度来说,飞聊目标人群更广。

飞聊能不能立柱脚跟,就看能否做好这一点。

明白了两者的定位不同和需求的刚度不同,两者的产品策略必然也有很大的差别。微信必须做得极简,用极简的界面和极简的功能和极简的操作去实现极复杂的社交过程。同样,这也是对飞聊的基本要求,但飞聊仅做到极简是无法立足的,还需要做到将个人兴趣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出飞聊的价值。此处的社会效益主要指个人和整体认知的提高。

有价值才有市场,如果飞聊做不到这一点,飞聊这个后来者很难在一个巨无霸面前有立足之地。

如何将兴趣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飞聊面临的最根本问题。

我们看到在飞聊之前有很多这类产品,无论怎么热闹,都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比如陌陌、聊天宝(子弹短信),都以失败告终。其实陌生人社交还以其他形式存在,比如百度的贴吧、微信的群聊、QQ群,都没有单独形成产品,而飞聊这一次将兴趣圈作为核心功能做成独立的产品,目的就是要将兴趣圈作为社交的核心。而我们发现,在贴吧中的帖子显得比较混乱,在群聊中也很难找到头绪,这就是陌生人社交最为薄弱的环节。如果有一种机制,将兴趣圈中的讨论、辩论整理、归纳成为有条理的素材,并提炼成为规律性的描述,进而上升为理论,此时,用户通过飞聊平台的兴趣圈,在社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进而产生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飞聊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上述目的,就很难持续地黏住用户。前车之鉴就是热闹一时的子弹短信,本来老罗有能力做好,奈何种种原因,最后改名变成聊天宝,从这个名字就能反映出产品的宗旨已经发生改变,聊天宝火不起来也成了必然。

飞聊应该如何做。

陌生人之间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的社交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热闹之下的散乱,话题发散,人员流动,这种现象造成很多兴趣小组没有持续性,不能产生持续的聚焦。没有聚焦就没有突破,也就很难将兴趣纽带做得更好,所以兴趣小组热闹一时,最终曲落人散也就成为必然。

背靠头条的大数据资源,飞聊应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聊天内容进行筛选、归纳,生成不同兴趣领域的机器人对话题进行引导,适时设立兴趣点,聚焦兴趣点进行深入探讨,在进一步提炼聊天内容,梳理思路,进行阶段性总结,如此循环迭代,直至产生阶段性成果。这部分成果属于所有兴趣圈成员,平台进行产品转换,平台和兴趣圈成员共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很难有人长时间去做没有效果的事情,聊天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兴趣圈不能带来个人认知的提高或者经济效益,很难有人会坚持聊下去,除非衣食无忧,聊天成为生活的第一需求,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飞聊和微信的关系。

我们很少会在熟人社交圈中谈兴趣,同样,也很少会在兴趣圈中交流感情,这是两类不同的需求,交集很小。飞聊和微信并非水火不相容,并非是谁代替谁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飞聊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替代微信,所以微信不必紧张,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防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