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人,从来不会有中年危机,连老年危机都不会有

刚看了一期叫《酌见》的节目,俞敏洪对谈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两人聊到了技术快速变化下,作为企业家的焦虑和应对;聊到企业家个人的使命感价值观;聊到冯仑最新的一些商业动作背后的思考,等等。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冯仑谈到他个人30多年来早起习惯养成的故事:

大概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冯仑读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的圣西门的故事,圣西门身为贵族伯爵,却心系广大无产者和劳动群众,15岁时,就让仆人每天早上用这样的话叫他早起:

“起来吧,伯爵,伟大的事业等着您!”

冯仑深受触动,于是,给自己买来一个小闹钟,每天早上闹钟响了,就提醒自己,尚有未竟的事业等待自己去做,就早早起来了。

这个早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来自访谈《酌见》

使命和理想,其实已经是一个人人都羞于提起的词。

就算如冯仑这样无论做企业、做学问、写书还是当国家干部,都能做得有声有色的大佬,在提起自己的使命和理想时,也选择匆匆一句带过。

即便如此,还是遭到了俞敏洪的灵魂拷问:

你有没有担心过,比如说我,我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说你自己赋予自己的所谓伟大的使命和任务,在外人看来其实一钱不值?

冯仑给出的答案是: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解释。

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对比一下那些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而被我们熟知的人,会发现,基本上,他们都有一些超出常人的情怀和使命感,并将其坚持到底。

只是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很少人会主动提及这些会被网友骂“太装”的词了。

那到底为什么有使命感的人,会更容易事业有成呢?

来自访谈《酌见》

01

越早立志,就越不容易荒废时光

不知道你是否有类似的观察:很多人对时间利用效率的高低,是以高考为分界点的。

在那之前,分秒必争,连吃饭、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着去的。但在那之后,时间似乎就变得很不值钱。

晃晃悠悠,一天过去了;再晃晃悠悠,一个月过去了;转眼间,大学四年过去了。

等到开始上班,时不时被领导安排加个班;不加班的时候,躺着刷刷手机、玩玩游戏,累了再补个觉;

偶尔有个空隙,还要时不时地愁房子、车子、票子,一刻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然而,这种看起来忙碌的生活,其实还是很盲目的。

很少人能够说清楚,自己到底是在为怎样的一个期许在行动,甚至也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在随大流。

来自电视剧《欢乐颂》

毒舌才子王尔德说: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在世上,实际上只是在世上,并没有怎么活。

得到曾经在2020年年底发布过一个用户学习数据分析,其中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28岁左右的用户有一个极大的攀升趋势,到接近40岁时开始下降。

也就是说,很多人是在接近而立之年时,突然发现自己过去浪费了太多时间,着急忙慌开始准备要好好学习,而到了接近40岁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了,很多人就开始自我放弃。

而越早立志、确定了自己使命和目标的人,哪怕这个使命和目标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多次改变,但也会成为我们拒绝虚度光阴的最大动力。

来自电视剧《幸福触手可及》

02

确立一个更高的使命,即便最终没实现,

也会让我们停在一个不错的位置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孔子的这句教诲可以说就是对人为什么应该确立更高的目标和使命的最现实主义的解释:世事多半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可如果你确立下来的是一个100分的目标,最终一通努力下来,即便达不到,85分、90分还是能够很轻松取得的。

曾经有一位同事小凡,中专学历,当年从学校毕业就通过校园招聘渠道入职公司。

小凡聪明伶俐,干活麻利,还能吃苦,刚入职时被分配到一家规模只有十几人编制的小店当营业员。

因工作得到诸多领导认可,3年多的时间就被调入当地最大的有100多人编制的门店任收银组组长。

作为内部成长较快的典型,有次巡店时,我灵机一动约到了正在调休的小凡,想看看公司优秀员工都有什么样的特征。一聊才发现这个个子小小的姑娘,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来自电视剧《四重奏》

她说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将来回到自己家乡去开连锁超市,让自己家乡的亲人也能够享受到超市购物的便利。

所以她希望能够先将一家超市里面各个岗位的工作都摸清楚,下一步如果可能的话,想内部竞聘财务岗位,了解一下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实务,为自己将来的目标做准备。

钦佩小凡之余,我也积极帮她看机会,之后不久就真的在隔壁市的分公司发现了这样一个机会。

但那一次因为学历原因,小凡竞聘失败。不过并没有丝毫影响到她,隔天马上就去打听要如何自考大专了。

再之后我离开了那家公司,也就与小凡失去了联系。

虽然不知道她的目标最终有没有达成,但即便当时,她已经超越了跟她起点差不多的很多同学,所以,我知道,她现在也一定过得不差。

来自电视剧《意大利制造》

03

务虚的使命感,到了一定年龄,是人保持

活力和斗志的信念

那个发明了“中年油腻”一词的冯唐,对于中年危机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

所谓的人到中年担心随时会失业的不安全感,上有老、下有小的疲累感都不过是一种表象,真正让我们产生中年危机的,恰恰是“确定感”。

你已经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哪些事你能干、哪些事你干不了,这个时候,人就会失去兴奋感。

那么,要不要改变?还是就这样忍忍,再过几年步入老年,就什么都不用变了?

正是突然发现人生的可能性已经在无限缩减的时刻,才是人感受到“中年危机”的时刻吧!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但一个很早之前就确立了自己使命的人,他的人生是一个连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确立使命之初他就明白:这也许是一个永远也完不成的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这个目标和使命添砖加瓦。他将永远没有幻灭感和挫败感。

所以,别说是人到中年,即便是在行将离世的最后一刻,这种人也仍然在为自己的使命感工作。

前不久在睡梦中离世、享年90岁,原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的沈昌文先生,据说在离世当天,都一如既往地在进行他退休以后仍然每天在做的读书、著书工作。

正如那段人人从小都会背诵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段:

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Miss略知一二

职场·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