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名曲《病中吟》

  病中吟原名《安适》,刘天华第一首二胡作品,可说是中国第一首近代二胡独奏曲。刘氏在失业及父亲去世的双重打击下写成,此曲暗示作者欲摆脱过去的困境,努力奋斗挣扎的意味,并表达作者苦闷心情,并非指作者生重病,病中呻吟之意。

  1915年,作者遭受失业、丧父、贫困之厄运,积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绪,又被亲友视为不务正业。他感到处境艰难,前途渺茫。在此种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病中吟》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1895-1932)的代表作之一。1930年发表。《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与教育家、文学家胡适同名,遂改为《安适》。《安适》的意思是作者在贫困、失业的逆境中感到走投无路,就是“我讲到何处去”,但是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所以最后定名为《病中吟》。《病中吟》并非生病之意,而是作者心中苦闷如病,不知何去何从。《病中吟》与《除夜小唱》、《空山鸟语》于1993年获中华民族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这是一首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采用西方带再现的3部曲式结构原则创作的乐曲。

  结构

  本曲可分3个段落和尾声:

  第1段(第1-32小节;慢板):由连绵不断的长乐句组成,其中6度、7度及8度的大跳,表现了不安的情绪。

  第2段(第33-48小节;较前段略快):较多分割和停顿,一连串短乐句过后,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乐曲推至高潮。

  第3段(第49-56小节;慢板):将第1段的主题再现并稍加变化。

  尾声(第57-64小节;快板):情绪再次激烈,旋律推至最高音时突然出现12度的下行滑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