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岳麓山
唐焱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地处麓山下、湘水畔、橘洲旁,学校开设了“山水洲城,魅力长沙”课程,旨在让学生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让他们既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专业研究,又能在生活中真正触摸文化——一头连着学科,一头连着生活。
“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3亿余年,山体由砂岩、砂砾岩、板岩等较坚硬的岩层组成……从白鹤泉至爱晚亭一线为横向断裂带,发育成谷地,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出露成泉。”在与岳麓山有关的系列课程中,当我介绍到“古生代、中生代”时,学生表示才知道岳麓山竟然这么古老;介绍到“砂岩、砂砾岩、板岩”时,学生表示要去岳麓山上捡石头回来让我辨认;介绍到山泉时,家住岳麓山脚的学生小潘表示,他的父母就经常去清风峡附近打山泉水,“下回给你带一壶回来”。
“峡里清枫,云中白鹤;山间明月,岭上清风。”这是清代学者魏源对清风峡的描述。为了营造最真实的情境,我向学生提供了清风峡东南侧和西北侧几处采样点的岩层产状信息,指导他们分析岩层走向一致且倾角较为接近的原因。学生还在清风峡低地找到许多落石,推测此处落石很有可能是背斜顶部被侵蚀后滚落下来的。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分析,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像地质学家一样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环境。接着,我又提供了笑啼岩的实地考察图文资料,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地质分析:笑啼岩处出露明显断层面……断层岩层位移致使断层线处岩石破碎,可能形成沟谷河流等地貌,断层谷地泉水出露,形成白鹤泉。这个现象正是《岳麓志》里记载的“泉出石窦,甘洌绝伦,盖山第一芳润”。
课后,小潘找我借了地质罗盘和指南针,几天后还罗盘时还送给我一块砂岩,留下几张采样点“打卡”照片、一份详细的岩层产状信息记录和一张手绘的清风峡背斜成谷示意图,真是个肉眼可见的“地质苗子”。
2017年6月,因长沙连降暴雨,岳麓山景区部分地段出现山体滑坡和树木倒塌险情,不得不采取紧急闭园措施。于是,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岳麓山什么样的地段容易发生滑坡?积极预防滑坡危害有哪些有效措施?
学生给岳麓山地质灾害献计献策:关注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暴雨期间对景区实施封山,对存在倒塌危险的大树进行隐患排查,重点路段设立禁止通行警示牌,对游步道旁的剖面建立护坡,种植护坡固坡植物,灾害期间转移驻山职工……每个学生都为岳麓山的滑坡灾害防治操碎了心。
一次,在介绍岳麓山的植被时,学生表示经常看到藤条缠树的现象。他们贡献了一个很棒的素材,我提炼出一系列问题——藤本植物通常指示什么生存环境呢?岳麓山的藤本植物分布在哪些地段?岳麓山东南坡与西北坡分布状况有什么差异呢?岳麓山藤本植物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状况有什么差异?
学生结合藤本植物通常指示湿热环境这一特性以及岳麓山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推断出以下结论:东南坡面藤本植物数量总体比西北坡面多;东南和西北坡面随海拔升高,藤本植物空间分布呈相反的趋势:东南坡面从山麓到山顶藤本植物数量呈减少趋势(热量降低),西北坡面从山麓到山顶藤本植物数量呈增加趋势(焚风效应)。
“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自己去岳麓山看看吧。”我给他们布置了“打卡”岳麓山的任务。
周末,学生纷纷爬上岳麓山,回来后向我“抱怨”说:“原来为了锻炼身体去爬山,往返一个半小时,这回爬山至少用了三小时。”
“为什么啊?”
“除了锻炼身体,还想去你说的那些地方找石头、找山泉,看见不认识的植物我们还要掏出手机来'拍照识花’……”他们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