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地理 ——世界主要地区(2)
考前知识点再梳理!
资料打印版同时共享在“雷人地理工作室”14个群里,之前加入群的朋友们可直接去下载,还没进群的,可以进第16群:165872902,在群文件下载……
2021世界地理
——世界主要地区(2)
热点区域5:欧洲西部
(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 )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
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D 2.B
(2021·安徽A10联盟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利牛斯山海拔大多在2 000米以上,是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天然界线。该山地南北两侧的地理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山北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而山南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且春季河流多泛滥。比利牛斯山有现代冰川发育,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其冰川分布范围也在发生变化。下图为比利牛斯山位置示意图。
(1)说出比利牛斯山作为“天然界线”的地理意义。
(2)分析埃布罗河春季多泛滥的自然原因。
(3)7月,科考队探寻比利牛斯山的现代冰川,选择北坡而不是南坡,试说明其理由。
解析:(1)该山位于40°N附近的大陆西岸,结合“山北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说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山南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说明是地中海气候。再结合图示河流、国家分布分析即可。(2)该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则春季有积雪融化;图示河流支流多且汇水面积广,易发生涝灾。(3)注意南北坡有阳坡、阴坡之分,同时“7月”为夏季,南坡受副高控制而气温高;北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而多雨。
答案:(1)大西洋水系(阿杜尔河、加龙河)与地中海水系(埃布罗河)的分水岭;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大致分界线;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的大致分界线;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天然屏障或界线;法国与西班牙两国的界山。
(2)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雪)较丰富;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众多支流汇入,河流流量大;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比利牛斯山现代冰川分布范围缩小;7月南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天多,气温高,现代冰川存在的可能性小;北坡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雪)量多,且北坡属于阴坡,气温低,因此最可能有现代冰川存在。
热点区域6:拉丁美洲
(2018·高考北京卷)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该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任选其一概述分布特点。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2)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希马尼东北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
(3)分析气候对该湖泊水位和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
多米尼加自然环境优美,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国半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为满足全球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该国增加有机香蕉的种植面积,设立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等管理机构,加大投入,提高有机香蕉的产量和品质。
(4)概括该国生产有机香蕉的社会经济条件。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
分布特点:
公路:密度平原大于山区,呈网状分布。
航空:机场主要分布于沿海,靠近城市。
水路:港口沿海分布,靠近大城市。
铁路:分布稀疏,主要在北部和南部平原地区。
(2)海陆兼备;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
(3)全年高温,蒸发强;湖泊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1月和7月降水少,湖泊水位降低,盐度较高;5月和10月降水多,水位升高,盐度较低。
(4)市场需求广阔,劳动力丰富,政策支持,资金、技术投入大,环境污染小。
(2021·莆田高三期末)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东侧的海拔约5 000 m的查赫南托尔高原上(如图中虚线圈内甲地),常年万里无云,雨雪罕见;东侧山地上部有永久性积雪冰川。西方许多国家的天文台在这里建设了众多的天文望远镜阵,用于对遥远的宇宙空间进行不间断的观测,以期发现星际空间天体的变化和捕捉智慧生物活动的痕迹。据此完成1~3题。
1.查赫南托尔高原雨雪罕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封闭
B.受寒流影响
C.远离海洋
D.受下沉气流影响
2.望远镜阵所在地的环境特征是( )
A.稀树草甸牧牛羊
B.寒漠深处平野旷
C.四季不分春常在
D.山高林密流水长
3.查赫南托尔高原适宜天文观测是因为( )
A.空气透明度高
B.交通便利
C.基础设施完善
D.太阳辐射强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以判断,查赫南托尔高原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所以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D正确;查赫南托尔高原位于西部沿海地区,地势较高,A、C错误;因地势较高,寒流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查赫南托尔高原海拔约5 000 m,气候高寒,形成高原寒漠,B正确;另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形平坦;查赫南托尔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不适宜发展畜牧业,A、C错误;该地降水稀少,气候寒冷,高寒荒漠广布,D错误。故选B。第3题,本题考查的是天文观测的环境条件,与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及太阳辐射关系不大,且该地区海拔较高,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B、C、D错误;该地海拔较高,气候干旱,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利于天文观测,A正确。故选A。
答案:1.D 2.B 3.A
(2021·辽阳期末)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海峡内常有冰山漂浮。德雷克海峡以其狂风巨浪闻名于世,被称为“暴风走廊”,下图为2012-2016年德雷克海峡大风日数各月累计图。据此完成4~6题。
4.据图推测,穿越德雷克海峡相对适宜的时间及原因分别是( )
A.2-4月,气温回升
B.5-7月,冰山少
C.8-10月,能见度高
D.11月-次年1月,风浪小
5.轮船由东南向西北穿越德雷克海峡( )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
D.逆风顺水
6.德雷克海峡形成狂风巨浪的原因有( )
①夏季浮冰融化,海水增多,海浪较大
②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大
③水域面积窄,“狭管效应”明显
④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搅动海水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据材料“德雷克海峡以其狂风巨浪闻名于世”可知,狂风巨浪会危及航行的安全,所以应该选择风浪小的季节穿越德雷克海峡。从图中可以看出,11月-次年1月大风日数较少,所以风浪较小,相对适宜穿越,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5题,德雷克海峡地处西风带,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西风驱动海水向东流,形成西风漂流,所以轮船由东南向西北穿越德雷克海峡时逆风逆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德雷克海峡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影响,风浪大,②正确。德雷克海峡东西两侧为辽阔的海面,而南北两侧有陆地阻挡,水域面积窄,“狭管效应”明显,所以风浪大,③正确。浮冰融化、板块交界处都不会导致风浪大,①④错误。B正确,故选B。
答案:4.D 5.C 6.B
热点区域7:两极地区
(高考安徽卷)下图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下题。
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
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
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 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A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是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3日“雪龙2号”完成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为“雪龙号”海冰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的冰上航道。此次“双龙探极”创破冰历史性一刻,构建中国极地科考新格局。读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图(单位:℃),完成1~3题。
1.此次“双龙探极”期间,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青岛市昼长夜短
B.巴西草原上草木枯黄
C.地中海沿岸正值旅游旺季
D.北极附近地区可能出现极光
2.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和风向,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风力强,吹东北风
B.乙地风力强,吹西北风
C.甲地风力强,吹西南风
D.乙地风力强,吹东南风
3.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图中所示地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等温线变得更加稀疏
B.0 ℃等温线向北移动
C.等温线数值相应降低
D.南极大陆的面积扩大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双龙探极”期间南极为极昼时期,故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青岛市昼短夜长,A错误。巴西草原郁郁葱葱,B错误。地中海沿岸正值冬季,温和多雨,不是旅游旺季,C错误。北极附近地区正值极夜,可能出现极光,D正确。故选D。第2题,与乙地相比,图中甲地等温线较稀疏,说明单位距离温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所以风力小,A、C错误。图示为南极地区,盛行的极地东风,为东南风,B错误,D正确。故选D。第3题,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地气温将升高,南极地区温差变小,等温线变得更加稀疏,A正确。0 ℃等温线向南移动,B错误。等温线数值相应增加,C错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南极大陆面积缩小,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D 3.A
下图示意南极高原腹地冰盖最高点(海拔4 093 m,年平均气温约为-50 ℃)某月6-17日平均气温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4~5题。
4.该月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该地该月6-17日相对高度500米以下的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收太阳辐射少
B.地面辐射冷却强烈
C.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D.大气保温作用微弱
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南极高原腹地冰盖最高点(海拔4 093 m,年平均气温约为-50 ℃)”和图示可知,图中的近地面气温在-30 ℃左右,说明比平均气温高。由于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1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应是南极地区的暖季,A正确。故选A。第5题,结合图示可看出6-17日相对高度500 m以下的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这是逆温现象。由于大气主要是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因此可排除太阳辐射对其的影响,A排除;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强烈,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气温下降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了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B正确;到达的地面辐射少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与实际不符,C错误;大气保温作用微弱不是逆温现象出现的原因,D错误。故选B。
答案:4.A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