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横扫天下,为何偏偏不灭掉巴掌大的卫国?这背后有何秘密?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横扫六合、统一宇内。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历史桥段。

在历史的记载中,关东六国,最后一个被灭的是齐国,齐国的灭亡,也代表着大秦灭国战争的结束,自周以来的所有地域,又被秦统治了,且统治的力度和广度,大大超过周。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历史冷知识,那就是齐国并不是秦灭掉的最后一个诸侯国,秦在发动灭国战的时候,还保留了一个诸侯国的建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诸侯国并没有灭亡,一直到秦二世时代,二世将其国君废为庶人,土地与国人尽数列入郡县管理,才代表着这个诸侯国彻底灭亡。

这个诸侯国就是卫国,在那将星如云,纷繁热烈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国家好像一直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没想到它成了活得最长的诸侯国,足足活了900多年,比它的“爸爸”周朝活的时间还长。

那么就这巴掌大的小国,弱小的卫国,是怎么扛过秦国的灭国战,一直活到秦二世时期呢?它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且听海佑慢慢道来。

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叫康叔,但他最开始的封地并不在卫国,而是在现在河南禹州市西北的那块地方。武王灭了商朝政权之后,商朝还有大量的子民,如何统治他们,这成了一个问题。

武王召集大家开了几遍会之后,定下了“以商治商”的基本国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了商朝故地,统领商朝遗民。

同时,武王又将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封到了商都附近的邶、鄘、卫三地,也就是后来的邶国(《邶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鄘国和卫国。其用意,自然是让这三个国家起到监视、制约武庚的作用。

灭亡商朝之后,没过几年,武王就去世了,去世后周公旦摄政,这位周公旦,就是后世大名鼎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高风亮节,精神丰碑。

但是在当时,武王的弟兄们都不相信周公旦,有点蠢蠢欲动,其中,尤以管叔、蔡叔、霍叔为最,在这种情况下,武庚暗戳戳地联合鼓动这三人,发动了叛乱。

周公旦率兵平叛,并号召天下诸侯勤王,康叔参与了这次平定动乱的行动,因功被封到卫地,也就成了后来卫国的第一任国君。

卫地臣民也是以商朝移民为主,康叔到任之后,基本也是采取“以商治商”的策略,很好地分化处理了一些矛盾,稳住了局势,使得周朝的政治格局,基本比较稳定。

之后就比较岁月静好,卫国最强盛的时候在卫武公时期,猛男政治,一度都是诸侯国里最强的。之后,卫国就一直比较佛系了,不争不抢,就做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与世无争。

到了春秋战国,周围的诸侯国猛争猛抢,像养蛊一样,岁月静好的卫国与周边诸侯国的差距就更大了,这美好的日子慢慢也就到头了。

公元前254年,卫国囚杀卫怀君,转身把自己的女婿元立为了卫国国君,是为卫元君。从此之后,卫国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日子,直到灭亡。

在战国时代,卫国出了不少的大人物,虽然卫国没什么存在感,但这些人却是名气大大的,比如吴起,打得匈奴没脾气;再比如吕不韦,可谓是战国时代天使投资第一人;当然了,最牛逼的还数商鞅,不是他设计的变法制度,秦国不可能如此强大,也就没有了后面横扫关东六国的故事了。

卫国的卫鞅(商鞅又名卫鞅,卫地就是商地),给秦国设立了一套制度,秦国因此强盛,灭亡了关东六国,唯独留下了卫国,这是一个历史的闭环。

秦国强大以后,卫国便依附了秦国,对待其他的诸侯国,秦国都是一灭了之,但一直保留了卫国的属国建制,一直到秦朝建立,卫国都还是存在的。

秦为什么如此看重卫国呢?孔子的一句话,或许可以作些解释。

当年孔子西游,在卫国待了10年,流连忘返,甚至都不想走了,孔子说:“卫地自古多君子”,就像“自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的人,大多是商朝遗民的后代,而商朝人其文化传统,则可以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自然喜欢卫国的氛围。

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如此看来,卫国更像是战国时代诸侯国里面的文化高地,军事能力很弱,文化软实力却很强。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其实也是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春秋后期,一些士人为了贩卖自己的治国理政学说,各种博人眼球的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言论书籍横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群标题党、假新闻充斥着人们的视野。

而秦始皇焚书,焚的也多是这种妖书、妄书。此外,始皇帝还建了一个咸阳学宫,广蓄博士,与齐国的稷下学宫成分庭抗礼之势。

只是这些,随着秦朝的覆灭,也化为烟土了。

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代表着卫国彻底灭亡。

好,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更多有趣历史,欢迎关注海佑讲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