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一次“翰詹大考”中,出了一道“生僻”题,唯有他答了出来
乾隆皇帝曾在朝廷内举行过一次“翰詹大考”,并在考试题目中出了一个怪异的题目,结果满院翰林只有一人能对答如流,此人是谁?怪异的题目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朝入主中原绝非一时之幸运,相反,清王朝能够统治中原二百多年,得益于其本身延续了前朝的先进制度,著名的“翰詹大考”就是其中之一。“翰詹大考”是清朝独有的考试制度,其本身专门针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翰林院的设立颇具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作为中央政府储备国家人才的机构,翰林院一直在朝廷统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詹事府原本是用于培养太子的培训基地,但后来也变成了翰林院人员的迁转之所,并在清朝时期与翰林院处于同等地位。
古代学子之所以寒窗苦读,正是为求取功名,但做学问至巅峰者少之又少,因此他们都被朝廷送入翰林院,专门做学术研究工作。翰林学士们虽都是凤毛麟角,但毕竟都拥有真才实学,且学问研究工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具有优势,加之不用考虑“退休”的问题,导致翰林院人才数量“有增无减”,渐渐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另一个弊病也因此出现,翰林学者们向来都是“一考定江山”,确定身份地位后再难撼动,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学习研究的动力,最终导致学业荒芜,翰林院的文化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
有鉴于此,乾隆皇帝才痛下决心,拟定了以考试遴选方式选拔翰林人才的方针,并将其定名为“翰詹大考”。乾隆皇帝规定,凡是在“翰詹大考”中拔得头筹者,都可以得到加官进爵的赏赐,不合格者需要受到惩罚,轻则罚款降职,重则革职查办永不录用。当然,翰詹大考的题目要由乾隆皇帝本人亲自拟定,毕竟他对自己的文化水平自视甚高。
在一次翰詹大考中,乾隆皇帝别出心裁,出了一道怪题,结果令众多翰林学士们汗颜,原来,此题的题目正是“眼镜”二字。“眼镜”一词对于现代人而言再熟悉不过,可在当时,眼镜却是一个“稀罕物”,甚至不少人都没听说过它的名字,更别提根据它的特性进行作答了。老学究们在台下汗如雨下,虽满腹经纶却抵不过“眼镜”二字,平日滔滔不绝大谈文化之道的他们顿时“哑火”,只能憋得满脸通红。
正在此时,一位名为阮元的人突然吟诗道“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短短十个字,顿时让乾隆皇帝喜出望外,听罢之后连说了三声“好”,并立即拔擢阮元为大学士。乾隆皇帝听到阮元之诗为何如此高兴?我们还需要从乾隆皇帝本人生平爱好说起。
乾隆皇帝喜爱传统文化,善于书法绘画,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他的藏宝阁中珍藏有不少西洋人进贡的物件,其中也包括一些眼镜。然而,乾隆皇帝却并不喜欢佩戴眼镜,即使患上老花眼的病症,也不喜欢在眼前蒙上一层玻璃,毕竟这在他看来是“蒙蔽圣听”。但乾隆皇帝偏偏要以“眼镜”为题,其目的就是刁难一些只知道研究“之乎者也”的“老古董”,让他们睁眼看看更多世界上的新事物。
阮元的诗词为何会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呢?
原来,这两句话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将眼镜的用途道出,而且还顺便大拍乾隆马屁。“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意思是说,具有四只眼睛的人何须用眼镜呢?重瞳之人也不会用眼镜!如果按照现代人语言观念而言,说别人是“四眼”可能会显得非常不礼貌,但在当时,“四眼”与“重瞳”都是圣人的象征,据说造字的仓颉就是“四眼”,晋文公重耳、楚霸王项羽等人都是“重瞳”,因此阮元也在诗中暗喻不戴眼镜的乾隆皇帝为至圣之人。
至于为何阮元能够顺利回答出乾隆皇帝的问题,有野史曾提到过和珅泄题一事,并认为阮元曾与和珅私交甚好,唯有如此,阮元才能在众多翰林学者中脱颖而出。但野史终归是野史,不能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阮元靠十个字改变了自己后半生的命运,这也是他在历史长河中的惊艳之处。
参考资料:《乾隆皇帝大传》 周远廉著 中华书局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