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二十八)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28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释     解
老师说:“道本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不以人的喜好和献媚逢迎而改变,人只有随顺于道而调和自己可以改变的。好德君子从先王圣贤的觉醒中体察天道人性,从其法天效地中建立的人和中领悟人伦道义,从而把握道、顺之于道,彰显'仁之为人’的人道之善。因此,好德的人在以天地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道为道的实践中,通过顺天道,得地利、调人和的主动作为中,实现弘扬光大'仁之为人’的人道之善。而于万物平等无偏私的天地之大道,于人所呈现的只是道义之善,即便是'仁之为人’的人道,于人呈现的也只是道义之善,从来没有一个什么道可以能够偏私于人而弘扬人的失道。”
释     字
弘(𪪺)

《说文》:弘:弓声也。从弓厶声。厶古文肱字。胡肱切。

《玉篇》:弘:胡肱切。大也。

汉字“弘”,初文为“𪪺”,从弓从口,弓亦声。《说文》“从弓厶声。厶古文肱字”,所从“厶”是“口”之讹变。《说文》“弓声也”,本义指射时箭离弦后,弓弦震动之声,并特指声音洪大,引申为大、洪大、宽宏,又引申作使之大、使之广大之义。

素     说
前一章通过都得老师的“众恶、众好必察焉”的教导,让人们体悟人的好恶出之于人之情感,唯有通过理义的审察检视方可知性而得其正,把握君子行政自上而下的审察情感好恶的践善积德之道。本章通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好德君子的顺道随性所彰显的弘扬 “仁之为人”的仁德道义之善,从而把握道对万物的平等而无偏私于人的面向。
老师说:“道本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不以人的喜好和献媚逢迎而改变,人只有随顺于道而调和自己可以改变的。好德君子从先王圣贤的觉醒中体察天道人性,从其法天效地中建立的人和中领悟人伦道义,从而把握道、顺之于道,彰显'仁之为人’的人道之善。因此,好德的人在以天地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道为道的实践中,通过顺天道,得地利、调人和的主动作为中,实现弘扬光大'仁之为人’的人道之善。而于万物平等无偏私的天地之大道,于人所呈现的只是道义之善,即便是'仁之为人’的人道,于人呈现的也只是道义之善,从来没有一个什么道可以能够偏私于人而弘扬人的失道。”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道”的独立性。道是独立于人的,人只能通过自身的觉悟来领悟道、把握道,从随顺于道的规则、法则中建立人伦之道,实现“仁之为人”的人道之善。因“道”对万物的平等无偏私,道从未偏向于人。因此,孔子在对好德君子行政进行了系统的教导后,本章进行总结升华,让人们把握“道的外之于人的不随顺于人”的形上法则。通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教导,让人们从礼崩乐坏的现实中醒悟,从而回归先王圣贤的仁德文明之道,从顺道而为中克己复礼,教化民众百姓,以弘扬先王的仁德之道。“非道弘人”是警戒人们从未有什么道能够弘扬人的失道。刘沅在《论语恒解》的附解中说:“何为道?五性、五伦而已。五伦本于五性,五性仍是一性。性之理在天则为太极。言其至真曰诚,喻其生意曰仁,得诸身曰德,统言之曰道。天、地、人惟此一理,万物惟此一理。发宣人道非小,能全其所性,以天地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道为道,则无论穷达,皆可参赞造化。奈委靡者流以道为难企,以全道之人为天授,则是人无如道何,而道足以限人矣。故子曰: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欲其尽复性之功,由勉企安以全所性,不可诿于天定,非泛论性体也。自来讲家俱不得其解。” 刘毓庆在《论语绎解》中说:“物茂卿《论语征》说:'道者,先王之道也。道不虚行,必存于人。孔子之所以云尔者,不容徒守道则已,必当盛大之。’所谓'天下无道’,并不是道消失了,而是弘道无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