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ABC
主播 | 筱小
很早之前开始,我们的读者时不时会在后台说,希望我可以分享一点写作的经验,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谈谈自己的小心得。
其实这个主题我一直迟迟无法下笔,一来是我确实也没觉得自己很能写;二来,即便我很能写,但是“能写”和“能教”,这又是完全不同的维度,所以我并不确定我的方法是否能够帮到你。
不过呢,我还是认真的整理了一下,我也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我整理出来的方法,和很多教别人写作的书里的方法好像有点不太一样。
区别嘛,就是我的方法可能听起来有点“形而上”,哦,也就是听起来会有点“虚”,不是那种拿来就能马上用的实用技巧,你也许需要一点“意会”。
总之,我希望我的几个方法可以对你有帮助,即便你不写作,我也希望我的小心得,对你平日的工作生活也能有启发。
我会拿我的三件亲身经历,
和你分享我这“心得ABC”。
“素材库”与“阅读量”
我以前画画的时候,教我画画的启蒙老师就教导过我一件事,不,应该说是嘱咐、要求、甚至是强制我们培养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你人去到哪里,包里都要带着速写本,不管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都必须第一时间把那个一闪而过的想法给记下来。
等你创作的时候,
你的速写本就是你的源泉。
换句话说,你要有很多很多的素材。
后来我不画画了,这个习惯也依然在保持,我已经维持了十几年了,在没开始写公众号时也是如此:不管是看书、看电影、刷朋友圈、和朋友聊天,不管是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好看的图、很帅的文字、或者突然想到了什么,我都会顺手记到我的备忘录里。
所以我一直在经营着我的“素材库”,对画家或作家来说,素材就如同战士们的“子弹”,很多人说自己就是写不好,我在想,你没有素材,你到底要怎么写呢?
我拿画画打个比方:
今天老师给我在桌子上放了一个我从来没画过的东西,也许是一个皱巴巴的矿泉水瓶,里面还有半瓶水。
可这个东西我从来没画过啊,我完全无从下笔,那这时候,我就会去翻翻素材,可能素材里的矿泉水瓶的样子和形状和我眼前的不一样,但我依然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写作也是一样的,你需要搭建一个素材库,里面的素材就是你的子弹。
如果画画的素材就是收集很多图片,写作的素材就是收集很多文字,说白了就是你要有大量的阅读。
这个办法是不是很笨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那就是:
输入,倒逼输出。
而这个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可不是 1:1,也许是5:1 、10:1,你要有大量的“素材输入”,才能有足够的“文字输出”。
也就是说,这东西根本就不是靠天赋,而是靠死磕,你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就像画画,我从来就没觉得有什么“艺术细胞”之类的东西,在美术学院里,什么人水平最高呢?就是那些天天闷在画室里画画的人。
有些学生衣着光鲜亮丽,哪个系都有朋友,天天花天酒地;而有些人邋邋遢遢地,直接就睡在画室里,更没有女朋友,可是当他们拿起笔,所有人都会围过来观摩学习。
好,这是第一点,
你要用大量的阅读搭建你的素材库。
“完成度”与“结构感”
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吧,我的父母就开始给我扔书,他们总说:“读书是习惯,要培养!”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爸当时兴致勃勃地给我选了几本书推荐我阅读,他推荐我看的第一本书是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翻了几页,实在是看不下去,而家人隔三岔五就问我:“看完没有?看完没有?”
我当时还在想,这人的父母给他起名字为啥还要用个“吐”字呢?真不知道到底怎么想的!
你看,我就这水平,那可想而知我根本看不完一本书,我总是这个看几页,那个看几页,就是无法完整地“看完”。
后来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本看完的书,是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第二本是狄更斯的《双城记》。
内容我现在根本就不记得了,但我确实看完了,而看完一整本书之后,我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后来在我画画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老师给我摆了静物,我就开始画,一连画了好几天,我实在是画不下去了....
我就和老师说:“我画完了。”
老师说:“你没画完。”
我说:“我真画完了...”
老师说:“你自己看看,你这不是没画完吗?”
我说:“老师啊!到底怎样才算画完啊?也没个标准,你看我已经画不下去了,真的,我用我现有的水平,已经画完了!”
老师说:“不不,你没画完。你看那里,不是很明显还能继续画嘛?别废话了,接着画吧!”
说实话我看那静物都想吐了,可老师硬是让我再连续画了一个月,厚厚的素描纸都变薄了。
但你还别说,这一个月下来,和我之前吵着说画完的时候相比,作品的完成度确实更高了。
老师说:把一幅画给画“完”,相比把一百幅画给画“一半”,都要强。
也许是因为有过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吧,我当时特别能理解那句话。我甚至觉得我收获了某种人生的“洞见”。
我想写作和读书画画也是一样的,我看很多人其实写东西也愿意写一半,稍微卡了一点就不写了,或者直接换个别的写,开头的倒是不少,但没有一个完成的。
这种方式其实很不可取,如果想要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提升,把一篇文章给写完,比开一百个头,都要强。
你可以定一个具体的主题,再定个字数,然后尽自己所能写完它,即便你写到想吐,但请忍住,写不下去了可以停一停,第二天再继续,但千万不要更换主题 ——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各方面能力都在飞速进步,而这种进步,在你开始写下一篇文章的时候就能立刻感知到。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实在是写不下去了的时候,请想想我老师的话:“不,你没有,你还能继续,你看,那儿!不是还能继续写嘛?!! ”
好,这是第二个,完成度。
我们先不谈什么水平、技巧,文字优美与流畅度之类的,首先,整体的完成度很重要。
有些人的文字开头确实很酷,但后面就乱了,头重脚轻,这种情况多的是,而有些人的文字很平淡,但是很完整,完成度很高。如果按高考作文的标准去打分的话,前者0分,后者60分。
而经常能把一篇文章“写完”的人,他们将会获得一种,只有这么做才能拥有的 —— “结构感”。
当我们掌握“结构感”之后,文字的内容就不是“碎片化”了,而是“模块化”。也就是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产生了。
一个个碎片会变成模块,
之后就会变成系统。
“视角”与“代入感”
我以前上学时有个视频制作的选修课,简单说就是我们几个同学要一起拍一段视频,当时我们小组有7、8个人,我们对视频制作是一窍不通,所以我们就分工了:4个人当演员,2个人负责拍摄,1个人负责剪辑,我呢,被安排负责配乐。
我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告诉我大概视频拍出来后“时长有多久、分镜是如何”,我就需要根据这个视频的内容,给它配上一个完美的音乐。
那段时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我从领到任务的那一刻开始,我再看电影,我的视角就不是一个观众了 —— 我会不自觉地听到很多细微的背景音乐,而这些,我之前从来就没有注意到过。
于是我又重新看了很多之前看过的电影,我才发现一个几分钟的镜头里有时甚至会有好几个不同的背景音乐来搭配。
这种感觉有点像“孕妇效应”:就是你怀孕后,就会发现地铁里居然有那么多孕妇;你买了奔驰,发现满大街都是奔驰;你学了吹长笛,你就能在交响乐里听出你之前从来听不见的长笛声。
这是一种“身份转换”带来的“视角的变化”。
写作也是如此:你其实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文字,可是以前呢,你只是单纯地看。但是,当你把自己的身份从“读者”转换成“作者”时,你的视角就会很自然地看到很多之前从来注意不到的事情,比如:这个主题,他是怎么写的;这个故事,他是怎么开头的等等。
好,这是第三点,
视角转变带来的代入感。
而这种“代入感”,
对你写作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当你具备了以上三条,就是搭建素材库时积累的阅读量;努力完成一篇文章时产生的结构感;以及视觉转换带来的代入感。
那么此时你再开始写文章,
就会有一种神奇的体验。
我还是拿画画举例:
那些画画的人,他们在画画之前,在画板上钉上白纸之后,他从这白纸上就能看到“自己画完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也就是说,他不是在做现成的创作,而是在把自己从脑海里看到的照着画出来罢了,和看着静物照着画没什么区别。
这就像一个演员演久了就会产生一种“镜头感”是一样的,他似乎能看到自己“被镜头拍出来之后”的样子是如何,他只是照着自己看到的样子去演罢了。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
在你打开一个笔记本时,看着那个一闪一闪的光标,你其实早就看到了写完之后的样子了,你只是把那个你看到的写出来而已。而绝对不是打一个字,然后现编下一个字。世上没有作者是这么写东西的。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
不管你是写作还是做什么其他的,你都需要连续地、天天做。每天半小时也可以,就写500字也可以,重要的是 —— “要连续”。
好,这就是我的三个小心得,我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但这就是我的真实经验,绝对童叟无欺,希望可以对你有些帮助。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地全部内容,
感谢您的阅读,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