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到来的未来
法国纪录片《脸庞·村庄》(2017年出品)里记录着这样一个镜头——一位法国农民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每年除了耕种自家的200公顷土地,还承接了400公顷别人家的活儿,并骄傲地展示自己的各种农业机械,看上去像极了一个工程队的规模。他说“如今的拖拉机都是电脑在控制,人只是在驾驶室里看风景”。(换算一下,这位法国农民每年耕种9000亩土地。)
▲《脸庞·村庄》剧照 | 这位法国农民的谷仓墙板上绘制着他的巨幅画像
当今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数字化从能力上与法国相当,因此我们采用9000亩/人作为中国农业的人均最高劳动标准,从逻辑上是成立的。我国现有可耕地面积为18.51亿亩,按这个标准大约只需要20.57万名农民。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口径看,现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为3亿人,实际每人耕种6亩土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虽然我国目前城镇化率达到了58%,但是还要继续发展城镇化,目标是到2050年达到85%(即今天发达国家的水平)——因为现代化的农业的确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当然,以上仅仅是基于逻辑的推理。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劳动工具×生产关系。从生产条件看,我国一多半的可耕地不适合于“规模农场”模式,而且受限于土地流转,大量土地仍属农户家庭个体承包,所以因地制宜采取特色农庄模式,做精细化农业也是方向之一。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不但要考虑技术进步,还要(甚至更要)考虑管理进步。换言之,中国农业的进步更多受生产关系约束。
再回到技术视角看一下。1980年我国一位农民大概侍弄9亩地,假如今天能耕种9000亩,时间过了40年,效率提高了1000倍。如果改变是平均分配到了每一年,那么这一千倍的效率提高折算到每一年大约是25倍。
大家知道一个建筑工人在40年间,他的效率提高了多少吗?
通过逻辑倒推,假如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3D打印等继续普及,建筑领域的效率按年均2倍的速度递进,那么当今6000万建筑从业者用5年时间就将减少到只需要600万人。尽管这个速度比农业领域技术进步的速度慢上10倍,但是看来从宏观上我们仍然要控制技术进步的速度,从微观上,企业更要研究技术进步与管理改进的平衡。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建筑行业大企业也一直在对标研究法国万喜(VINCI)等国际巨头。2019年,中国建筑业“一哥”中国建筑的各项指标已经全面超过万喜。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是对方的3倍和1.5倍,人数是对方的1.5倍。每个中建人一年干出400万左右的活儿(2020年提高至450万元),是对方的两倍有余。每个中建人每年为公司赚10万元(2020年提高至12.58万元)。
▲2019年度中国建筑与法国万喜主要经营指标对比
如果说中国农民输给了法国农民,那么中国建筑完胜法国万喜,则是为中国建筑业扳回了一局。美中不足的是,其一在于利润率和人均创利,是对方的一半和基本持平,表明我们干活的效率不差,但赚钱的效率不高,从技术、装备上看双方差距不大,从管理改进上看也许更有提升空间;其二,从资本市场的估值看,万喜更值钱。
时代进步的脚步不以人的认识而耽搁。
从人口趋势看,202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907万,新生人口1007万。向前推22年,也就是1999年,其新生人口大约1850万,也就是说大约50%的人口当了白领。如果出生人口和大学毕业人数保持趋势不变的话,再有20年左右大约每年只有100万人选择当工人和农民了。
所以说,“拥有产业工人,你将拥有未来十年;拥有机器人,你将拥有未来二十年;拥有智人,你将拥有未来50年”。
未来已经到来,我们该何去何从?
值此“十四五”开局之年、数字化转型之时,基业长青特邀业界、学界重量级专家举办“数智时代的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高层研讨会,帮助企业更好地对标一流,在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上研究新打法、找到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