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沃土

丁洁琼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育更是顶尖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中之重。然则,个体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营造适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环境,离不开中学与大学的共同努力。

尽管当下的高等教育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但就拔尖人才的培养而言,学校教育有其一以贯之的使命,那就是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抱负的实现提供支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尤其应当如此。区别于应用学科,以数理化生、文史哲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研究型特征,基础学科的前沿领域可以说是一片广阔而充满未知的领域,要想在这个领域探索、前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卓越的智识、扎实的行动,更需要一往无前的信念与勇气,这种雄心壮志的养成需要激励,更需要全方位的支持。

一方面是“对抱负的激励”,即鼓励、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志向,这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首要特征。从中学到大学,虽然学科内部的知识特点、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差别,但教育者毫无例外地需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即你们可以完成世界上的重大事情,可以有重大发现,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增长可以有所作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兴趣和志向的有效激发并不是生硬而空洞的,而是有赖于从中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开始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基于大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前大学时代”参与过五大学科竞赛、学术科创类项目或涉猎过大学先修课程的学生,不仅在入学时选择基础学科专业的人数比例更高,入学后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学业表现也更优秀。其中,对科学探究有内在兴趣的学生又比单纯希望通过加分升学的学生更具有学习动力和从事基础科研事业的长远抱负。

另一方面是“对抱负的支持”,光有抽象的口号和目标是无法在学生身上涵养出鸿鹄之志的,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全面的制度支持,即在招生选拔、教学培养、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对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有力的支持,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内容。以升学选拔为例,“强基计划”就是直指基础学科的倾斜性招生政策,帮助有能力且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进入适合的大学,选择适合的基础学科专业。而隶属于高校拔尖计划的本硕博连读、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保研政策,也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与竞争焦虑,使其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更从容地安排学业与未来。

在教学培养方面,新高考改革推行“3+3”或“3+1+2”的选科模式,旨在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路径,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当这些优秀的苗子通过选拔性加庇护性渠道来到大学,一系列的“资源富养”计划也随之开始。被列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的高等院校,均为实力强劲的大学,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措施,包括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宽松的选课自由,使其能根据个人兴趣与研究需要拓展学科视野;广泛推行导师制和小班课程,使师生之间的深度交往成为可能;从本科就开始科研训练,给予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紧迫感和具体感,从而区别于传统的线性学习模式,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系列培养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大学强大的资源投入作为后盾。优秀同侪群体、卓越师资力量与优厚资源设备在基地高校的聚集,使人与人之间紧密交流、人与资源之间精准匹配成为可能,实现良性的代际传递。

从中学到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一以贯之的鼓励和引导,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支持和投入。着眼于我国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在当下给予倾斜性的政策庇护与资源投入不仅有必要,而且有相当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师资博士后)

(中国教育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