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联 书法 故事365》韩左军书趣联三百副(增编版)荐读
《韩左军书趣联三百副》是书法家韩左军先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精心打造的一本基于国学经典,文图并茂、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通俗读物。书中收入了336副妙联巧对,并附有10多万字对应的趣联诠释或其故事,既是一本书法作品集,又是一本趣联故事书,亦庄亦谐,信息量多多,兼有趣味性、资料性、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很强,适宜收藏、馈赠。该书大16开本,特种纸印刷,装帧考究,印刷精美。全书 21个印张,每联及其诠释文字占一个页码,由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198元。
该书2014年面世以来,受到读者青睐,天津版《中国书画报》发现后,在其每周一期的《中老年版》中开辟了“趣味楹联”专栏,每期一联,从翌年3月下旬一直刊发到年底,共36期。社会反映良好,有位读者在来信中谈读后感时,编了一副对联说:
一联一故事,寓意或深或浅 回味无穷;
一人一性格,品行有善有恶 因果报应。
横批:俯瞰大千世界。
目前,根据读者和有关单位的建议,拟出版增编版,在原书336副趣联的基础上增加至365副,意日读一副,同时改书名《韩左军书趣联三百副》为《趣联 书法 故事365》。
《韩左军书趣联三百副》包含:拆合字联、藏尾联、劝诫联、春联、无情联、哲理联、讥讽联、伦理联等..........五十四类系列趣味对联,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今后将分期择选各系列对联依次发布于网上,供广大文学爱好者赏析,指正。此书对成年人、青少年、儿童都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读本。
《拆合字联》赏析择选8副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明代诗人杨浦,自幼聪明过人,10多岁时就精通诗对,常常出语惊人。有一年,他的父亲因一宗公案株连,被捕入狱,亲友们谁也想不出好的对策,而杨浦自请使命,跑去县衙向县官老爷求情。县太爷见他年青胆大,口才又好,想试试他的文才,便出一联叫他对:“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这是一个拆字联,把繁体的圖字拆为四个口字,又指明了四个口字的关系;县太爷的言外之意是:我乃一县之宰,主管万民,一切由我做主。杨浦完全理解了县太爷的用意,对道:“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这个下联对得十分巧妙,既奉承了县太爷,又把繁体字的傘字拆成了五个人字,其中又有一个大人字,遮盖了四个小人字,也反映了五个人字之间的关系。县太爷一听非常高兴,当即应允了他的请求,释放了他的父亲。
洪洞县共同三点水;
岢岚城可风两重山。
洪洞和岢岚分别是山西省的两个县名。 洪洞县因为明朝移民,流传在大半个中国的“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谣,和《苏三起解》戏剧中的一句台词“洪洞县里没好人”尽人皆知,使之成为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县;岢岚县是晋西北的革命老区,1948年4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西柏坡时,曾经到过这里,说:“岢岚是个好地方”。
上联拆“洪洞”为“共同三点水”,下联拆“岢岚”为“可风两重山”。手法巧妙自然,对仗颇为工整。山西晋南方言把“风”读作“分”,如果按照方言把“可风两重山”读作“可分两重山”,那简直就盖了帽啦!
踢倒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李调元,清代戏剧理论家、文学家。他任学政期间,一次乘轿路经一名曰“磊桥”之地,此桥以三块巨石叠磊而成。其时,有几个顽童正在路中间,用三块青砖,学着“磊桥”之桥摆弄。不料李的随从急促喝道而来,那些顽童快速躲开后,架着的砖桥恰被轿夫踢倒。小顽童们不依不饶,拽着那随从要他赔桥,随从呵斥也不管用。其中有个小顽童站出来说:“如果不赔我们的桥,那就得对个对子再走。”李调元在轿里听得真切,说要随从对对子,甚觉惊奇,忙从轿内探出头来说:“你有什么对子,说出来我对。”顽童高声念道:“踢倒磊桥三块石;”这是个拆字联,李调元想了半天,对不出来。暗暗称赞这个顽童的才智,笑着说:“你这个联倒也有趣,我一时对不上来,先赔你的桥,明天这个时候,我还来这里对你的联。”于是,命随从把踢倒顽童的桥架起来后,悻悻而去。一路上李调元都在琢磨着这个事。
回到家里,李调元还是满脸愁云,寝食不安。夫人问他有何心事?李调元如实相告。夫人正在做剪工,顺手拿了一张纸写了个“出”字,从中一剪递给调元。李喜出望外,如释重负。第二天,李调元徒步来到磊桥前,那伙顽童果然等在那里,一见便问其下联对上了吗?李调元念道:“剪开出字两重山。”那顽童说:“不对,不对。”李问:“何处不工?”顽童说:“这不是你对的”。李大惊!忙问:“何以见得?”童说:“大丈夫何以用剪,分明是妇人之见”。李调元抱起顽童高兴地说:“你真聪明,真是我夫人对的。”说完把那顽童带到家里,赏给了他一大捆书。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乾隆皇帝常常以对对联考人、戏人。恰好有一次被一名歌妓难住了。有一天,乾隆同张玉书去街坊酒楼饮酒。席间,他乘兴指着旁边一名伺候歌女,出了一则上联叫张玉书对:“妙人儿倪氏少女;”此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要使结构、意义都对的工整绝非易事,张玉书想了半天,哑口无言。正一筹莫展之际,那歌妓脱口而出:“大言者诸葛一人。”她将“大”“诸”拆开成“一”“人”“言”“者”,恰好与出联相对,十分工整。乾隆大加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不巧酒已喝完,只滴出了几滴。歌妓见状,笑着出了一联请乾隆对:“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这上联后句暗含着前三个字的偏旁(冰的异体字为“氷”),又冠以数字,弄得乾隆面红耳赤对不上来,恰好此时楼下走来一个卖花女,张玉书一见灵机一动,代乾隆对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这时才算给他解了围,从此乾隆不再轻易用对联戏人了。
四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为了向秋香表示爱情,易名华安卖身在华府当书童,好友祝枝山知道后,连忙到华府出联规劝道:“四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唐伯虎不但不听劝说,反而对了这样的下联:“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表示非得到秋香不肯罢休。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流传很广,《三笑》等影视剧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编的,但缺乏史实根据,纯属戏说。其实唐伯虎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而且还是一个品行端庄的老实人。在他家乡的祠堂里,就有人针对所谓的风流韵事,写了一副对联为其辩冤。联曰:“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分钱”。
要加盐,谢书同抽身出讨;
见了汤,吴学士倒口便吞。
清朝光绪年间,湖南湘潭有位进士叫吴獬,听人说朋友家有个8岁的小孩聪明过人,知书善对。耳听为虚,眼见是实,就想设法见见这个神童。一天吴獬登门拜访老友,特意邀请8岁的谢书同共进午餐。席上,吴进士用汤匙舀了一匙肉汤尝鲜,觉得汤味淡寡,主人连忙让儿子进厨房讨盐加味。吴进士灵机一动,想出一联,要谢书同对:“要加盐,谢书同抽身出讨;”儿子一想,这是个拆字联,“谢”字,抽掉“身”字,便是“讨”字,出联巧妙,一语双关。回头看见吴獬拿起调羹,舀汤倒进嘴里,好似狼吞虎咽,心想:有了。于是对出下联:“见了汤,吴学士倒口便吞。”下联把吴獬的“吴”字倒过来便成了“吞”字,恰好与上联成对,既贴切,又顺理成章。满座皆惊,吴獬更是连连点头,称赞不已。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进北京,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签约会上八国联军的四个代表,故意以轻侮的口吻,对中方官员说:“我们想作一副对联,但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你们能对得上吗?”说着亮出了他们的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他们想用这上联侮辱中国人,要中国人永远屈服于他们八大王。这时中方有个聪明的官员,正满腔悲愤无处发泄,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这下联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华民族也不是好欺侮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给帝国主义列强提出了警告。八国联军代表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讨了个没趣,只好灰溜溜地自认晦气。
此联的另一个版本:上联是日寇侵华期间日本人出的,意在柔华,认为中国没有人能对出,没想到上联刚一出,聪明的中国人就巧妙的对出了下联,弄的日本人灰头土脸,从此就把日本人叫做“日本鬼子”了。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一天,苏东坡与佛印谈论佛事,佛印吹嘘佛法无边,佛力无边。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偷听着,想刺一刺佛印,于是写了一个拆字上联,命侍女拿出去交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一看笑了,自语道“有意思。”便念给佛印听:“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见是挖苦自己,怎能甘心认输,经过一番思索,对上了这个拆字联,也写出来,交给了苏东坡,苏东坡又交给了苏小妹。苏小妹一看,写的是“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小妹语塞。
《韩左军书趣联三百副》现尚有部分原版存书,如哪位读者喜爱、有需要可联系购买,按优惠价150元/每本收取,快递包邮,多购更优惠。欢迎致电!
欲购电话:13439049794 张逸
作者介绍:
韩左军 字半工,别署半墨楼主。1938年5月生,山西襄汾人。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参加过全国第2、5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2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全国第2、3届刻字艺术展览,国际书法展览。1991年曾应邀赴日本举办个展, 2018、19年分别在西安左右客、北京荣宝斋大厦美术馆举办个展。曾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界”、“中国兰亭·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和2012年度文化艺术类 “中国金蛇奖”, 同年中共侯马市委、侯马市人民政府授予“十大文化名人”称号,2020年应兰亭字库工委会之邀书8105字,创立了“兰亭韩左军简体 ”,发布于美术百科网。2015年经人民日报推荐被中宣部评为“中国杰出人物”等。个人传略、简介先后被《当代书法家词典》、《中国美术年鉴》、《世界华人美术年鉴》等数十部大型辞书收录。出版有《韩左军书法集》、《韩左军自撰诗文书法集》、《韩左军书趣联三百副》(图文版)等十余种。沈鹏先生观看其书法作品后评曰“入古出今,虚实相生,极尽变化,法古人而不泥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