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44期活动纪要:大手牵小手,慧心去寻楼
读书岛第4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录音整理:何水燕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今天,我们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场所分享浙江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单骅老师的这本寻找杭州藏书楼的书,实在是非常合适的。在分享之前,首先请尚青书院的院长曲真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地方的来历。
曲真:非常欢迎读书岛来到尚青书院举办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大家估计都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旧房子的来历。鼓楼及其周边地区是南宋皇城遗址核心保护区。鼓楼东面原是南宋宰相秦桧府邸,秦桧死后被没收,宋高宗赵构禅让皇位后移居此地,改名德寿宫,当时被称作“北内”。目前德寿宫遗址正在考古发掘。遗址对面就是我们所在的牛羊司巷。相传南宋时在此设牛羊司,负责为皇宫提供用膳和祭祀用牲畜之事务,所以叫牛羊司巷。巷内还有一口义井,相传是南宋遗留至今,现在附近居民仍在用井水洗衣服、冰西瓜。和牛羊司巷十字交叉的小巷叫元宝街,因元代省府藏宝在此而得名。巷内两侧高墙如元宝之两翼,中间石板路光滑如元宝心。街的西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府邸,东头是曾自掏腰包重修六和塔的清光绪年间兵部侍郎朱智宅院。尚青书院是建于清代的古建筑,目前是上城区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欢迎大家常来!
劳月:谢谢曲真老师的介绍。接下来我们掌声欢迎单骅老师分享她的《带着孩子去寻楼》!
单骅:非常高兴能在一个我熟悉的地方来分享我自己的书。尚青书院我几乎每个月都会过来,给孩子们讲一些阅读课,但分享我的书还是第一次。希望今天我的分享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读者朋友能到杭州现有的一些藏书楼以及历史建筑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大手牵小手,慧心去寻楼》。首先,我想告诉大家,我当过三年通信兵,当兵的经历对我的感触很大,回到地方以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心真正沉静下来,所以选择了图书馆。
20多年沉淀下来,我觉得图书馆还是很值得一呆的地方。图书馆给予我很多的养分,和大学的研究相比,个人觉得图书馆的研究更落地一点。图书馆的研究是真正的基层用户的研究。我原来在读者推广部,现在换到了数字资源部,从另一个角度去做阅读推广,我还是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推广人,这个是我引以为傲的。
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写作的缘由。我在读者推广部做了8年的讲座策划,主要策划浙图的品牌讲座文澜讲坛,接待过龙应台、于丹、易中天、王蒙等名家。这8年的经历很值。今年我们馆进行岗位轮换,我转到了数字资源部,从事线上线下的阅读推广工作。
图书馆有一个自建数据库叫浙江藏书史,看了以后,觉得蛮有意思。我提炼了两个课件,一个叫浙江私家藏书史,一个叫浙江现存藏书楼。给大家普及一下,藏书一共有四大体系,第一是官府藏书,大家知道,孔子是最早的图书馆馆长。第二,书院藏书,每个书院你必须得用点书,这个是书院藏书。第三,寺庙道观藏书,大家都知道道家才是我们中国的本源。第四,私人藏书,也是最大的一个藏书体系。以前的科举非常难,所以当时很多读书人家里藏有很多书,特别是我们江浙一带。我就把这些内容给提炼出来,做了这两个课件。刚开始我想报一个社科联的哲学课题,但这些课题一来很难报,二来写的东西太高深,基本没人看。后来有一次,我看了韦力老师的这本《书楼寻踪》,才知道原来书还可以这样用散文格式或者随笔格式写。当时我就想,要写一个大家都能看懂的东西,就以“哲学社会科学科普性课题”名义申请了这个藏书楼研究课题。
我和韦力先生从来没有见过面,我把这本书的书稿寄给他,邀请他帮我写序,他很开心地答应了。我从他的书中得到启发,但是我比他写的更落地了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妈妈,我在寻访的过程中一直带着女儿。
寻访开始的时候,女儿是小学二年级。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破旧的东西,我女儿也是同理。带她寻访了一两次之后,我慢慢找到了一点规律。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后面的寻楼过程中,我就会找和这个书楼相关的她能听得懂的故事,慢慢地她就跟我合拍了,也能跟上我的脚步了。女儿现在上初中,语文很好,我觉得这和参与寻楼的过程是分不开的。在寻访过程中,我慢慢地教她作文该怎么写,阅读该怎么理解。语文很多都是靠理解,作文也是。把这些搅烂了,揉碎了,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以后,你才会有感觉。
我经常带她走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人文景观。女儿幼儿园毕业之后,我带她去了一趟香港,住在尖沙咀。带她去看了香港科学馆、香港历史博物馆,还有香港美术馆,这三个地方很值得一看。到了一个地方,你一定要看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这样你才能对这个城市有所了解,否则你就融不进当地的历史。为了我的孩子能经常接触到历史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我的家搬到了西湖文化广场后面,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就跟我们家后花园一样。所以各位妈妈,虽然现在学业很重,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还在小学的话,多一点时间去接触这些东西,我觉得比较值。
我第一次看到小八千卷楼的时候,激动了半天。发现这个楼真是无心插柳,偶然所得。当时去看病人,浙医一院6号楼的住院病房旁边,这个楼在整修,觉得古色古香的。我跑过去看,看到有一块匾,上面有碑文说明,这个楼叫小八千卷楼。现在作为浙医一院院史馆陈列在那里。当时我很激动,为什么?各位都是我们浙图的读者,知道我们浙图的镇馆之宝是《四库全书》。大家每天进浙图大厅有没有感觉?我是很有感觉的。你们脚下踩的就是我们浙江图书馆最机密的书库,里面保存着我们馆的镇馆之宝——四库全书。这部四库全书是经历了3次补抄之后,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一个规模的。那么最开始的补抄者是谁呢?是丁丙先生。他是晚清四大藏书楼八千卷楼的楼主,这个小八千卷楼是他众多藏书楼当中的一处。如果没有丁丙、丁申两兄弟帮助把散乱在民间的四库全书收集起来并补抄的话,我们浙江图书馆到现在是看不到这套完整的四库全书的。
当时我给女儿讲了个故事:丁丙和丁申这两兄弟,都是藏书家,很喜欢看书。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杭城以后,很多文物都被毁坏了,包括现在大家在孤山路看到的文澜阁。文澜阁里储存的就是四库全书,当时有很多书散落到民间。丁家两兄弟为避战乱跑到留下镇。买东西吃时,丁丙发现,食品外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散页。问了以后才知道,还有更多散乱的纸头在那儿。他就跟兄弟丁申商量,要抢救这批四库全书。然后他委托一个书商,叫周京,让他打着“惜字”的旗号,去收集散落民间的四库全书。明末清初时,能读书的人都是比较有学问的人,更多的老百姓是不识字的。当时有个习俗叫“惜字”,凡是看到地上有张纸上面有字写着的,老百姓一定把它捡起来,要么拿回家放在自己家里固定的一个箩筐里,要么就放到街上的惜字炉里。积到一定的时间,会有一个专门负责的人把这些纸张给焚烧掉。周京就打着“惜字”的旗号,在江浙一带收罗了很多散落民间的四库全书散页,再由丁家两兄弟分门别类慢慢整理出来。其中缺少的内容,两兄弟又出钱请人去抄补。
当时我给女儿讲了这个故事以后,她觉得还是有点难懂,但后来看文澜阁时,她就有点感觉了。文澜阁在孤山路,这是一个皇家园林,当年是乾隆皇帝的行宫,原来的四库全书是放在这阁里面的,现在阁书分离了,文澜阁归浙江博物馆所有,书都保存在我们浙图。
带女儿进去看文澜阁的时候,是从孤山路进去的,一进门就会看到一处假山。当时里面有一个浙江博物馆办的展览,5分钟就看完了,女儿说,妈妈没东西看。我当时就问了她一句,为什么叫四库全书,不叫五库全书,也不叫六库全书?我告诉她,古代书很多,浩如烟海,怎么区分?大臣们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方法,用4种不同的颜色来代表经史子集4个大类。绿色代表的是经部,经部是经典之作,专指儒家经典比如《论语》《大学》之类。因为这些书是文化的根源,居典籍之首,如同春天开始一样,万象更新,所以用绿色来表示。红色代表的是史部,历史如夏天一样火热,所以用红色来代表史部。子部指的是诸子百家的言论,包括我们一些经典的医学书,这是思想与智慧的结晶,用白色或浅色。集部是各种文化的集存,用黑色或深色表示,好比冬藏。这样,用四季四色来给庞大的书系分类就一目了然。
杭帮菜博物馆,这个地方是当时女儿三年级的时候组织去参观的。里面有袁枚的塑像,下面只写了两个字,食圣。我当时就愣了,袁枚不是一个诗人么?所以我去找资料了,找了资料才知道,袁枚是个资深的吃货,还写了一本书叫《随园食单》。袁枚他不会做菜,但是他每个东西都要弄得很清楚。我们现在楼外楼有很多菜,就是根据《随园食单》演化过来的,比方说龙井虾仁,当年《随园食单》里他写得可细了,这虾仁怎么挑,筋怎么去,茶叶怎么选,烹制怎么烧。看了杭帮菜博物馆,我就觉得我也长知识了,后来又去问我们古籍部的人,他们就跟我说,很多研究袁枚的专家都会到我们馆里来看这本《随园食单》。
接下来我们讲俞楼。俞楼只是当年俞樾先生住过的一个楼,我之所以把它作为藏书楼写进去,是因为女儿三年级春游去这里了,回来说不好玩。所以我就专门又带她去了一次。我告诉她,俞楼很值得一看,俞樾先生是我们的一代经学大师,一定要知道他的一些故事。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曲园二字是俞樾先生给自己取的。他为什么取曲园呢?当年俞樾是苏州紫阳书院的山长。他住的地方并不大,但结构却曲折多变,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曲园先生。后来我们又称他为俞曲园。俞楼当年是杭州的西泠四景之一,叫俞楼延月,这个地方看月亮特别好。这个楼不是俞樾自己建的,是俞樾的弟子凑钱给他建的楼。章太炎,吴昌硕,都是先生的弟子。隔壁西泠印社当时为什么建在这里?有一种说法就是吴昌硕先生强烈要求离老师近一点,方便向老师求教。俞樾还有一个身份,是曾国藩的弟子。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李少荃(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这是对他最器重的两个弟子的最好写照。俞樾做了几年官之后,回到自己的家,开始写作,写了著名的《春在堂全集》,终成一代大师。两人用不同的方式在我们的历史上留名了。
劳月:非常感谢单骅的分享!我看完这本书以后,也有几点想法,给大家做个分享。
第一,杭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对杭州历史非常自豪。杭州现在在中国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近十几年、二十几年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在省会城市中数一数二,被称为“新一线城市”。但是,我们务必要记住,杭州不仅有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而且还是我们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文化积淀非常深,这本书里讲到的藏书楼,我都不知道。我们从断桥沿着北山路一直走到西泠桥,就有上百个景点可以看。里面每一座房子,每一块界碑都是故事。单骅在微信中和我说,我这个书很大众化,怎么被读书岛选中?读书岛确实要分享一些高雅的书,同样也要分享通俗读物。《带着孩子去寻楼》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发现身边的杭州的美。作为一个杭州人,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杭州的骄傲,杭州的本钱。前不久微信上看到一条新闻,杭州市文旅局长说,杭州是中国六大古都里唯一一个没有古都遗址的城市。杭州的地面上早已没有古都的任何建筑了,都在地底下。中山路上有考古挖掘出来的南宋御街的地基,但是地面上的遗迹全部没有了,这是很遗憾的。我们历史上毁掉的文化遗迹实在是太多了,教训深刻,一定要珍惜这些仅有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这个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我非常钦佩单骅,能够从我做起,发现、研究和保护杭州的历史文化。我们经常在讲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很多人其实都只是说说,只挂在嘴边,只有她是真正在做。那些专家写的虽然很专业,但不好看。这本书里,你不仅可以了解到浙江和杭州的藏书史,还可以看到单骅的性格和她女儿的性格,内容鲜活,非常有意思。
接下来我们留点时间,交流一下。
书友:很感谢劳月老师,您搞的第一次读书岛活动,我就是15个人中的一个。我生在杭州,但杭州的很多事情我不晓得不了解。有了你这个活动,我对杭州有了解了。我很多时间是在深圳工作。这次活动的时间掐的太好了,我是从深圳开车过来的,就为了听这个《寻楼》。花了700元路费和600元汽油费开车15个小时回来的。听完了我觉得很值。杭州从马可波罗之前的南宋就是世界名城,我们一定要珍惜和保护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您刚才讲的大学路的浙江图书馆,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那是1978年,高考恢复,我每天在那里复习迎考,所有的图书都是在那里借来读的。早上6:00乃至6:30要去排很长的队,然后借书复习。中午的时候到外面大树下吃自己带的干粮。当初我数学比较好,同学们就叫我对数先生。那时在那里大概有将近300个人一块复习迎考。从1978年3月到7月,就那么三个多月时间,我把初高中6年的课程全部都补上了,后来考上了杭电。所以说,对浙江图书馆,我有深厚的感情,每次回杭州,我都要去那里看一看。
第三点,今天非常巧,我是1958年11月16日出生的,今天是我的61岁生日!一个甲子过去了,第二个甲子开始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仪式,我要重新开始,努力去推广杭州的历史文化,一个推崇杭州话,一个推崇杭州菜,这是我在做的两项文化工作。谢谢各位!
书友:今天听了单老师讲的内容,非常受感动。原来我也有这种想法,想带小孩子去体验中国的文化,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做。现在的孩子喜欢现代的东西,小的时候看漫画书,看西方的东西比较多,喜欢冰淇淋,肯德基快餐,跟我们的文化氛围离得很远。今天听了单老师的分享,觉得带孩子一边旅游一边去找文化点,再给他讲故事的办法真的非常好。我想自己制定一个计划,然后用一两个月时间,带着孩子去看一些地方,一步一步了解杭州。这样,不仅孩子能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文化,父母本身的素养也是会提高的。
单骅:现在据我所知,很多初中学校会让学生做课题。我当时给我女儿提出,你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做藏书楼课题,其实一路走过来路边看到的那些界碑,都有它的故事在,你可以做调查。比如上城区大致有多少界碑,分布在哪里?我在图书馆要评职称,就要写论文,我可以把这个论文的思路带给孩子,因为她以后也要面临这些问题的,平时若会经常思考这些,那么写作文,也就比较容易得高分。你也可以这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作文就是三段论,课题也是。初高中生就要学会做课题研究,从小开始适应,长大以后就会容易的多。
书友:单老师好!我认认真真读完了这本书以后,觉得挺后悔的,因为我女儿现在已经读高中了,错过了边游边学的大好时光。以前也经常带她来杭州玩,但比较随性,从来没有到一个地方之前先自己做一个策划。你寻访每一座藏书楼前,都做了很多策划,自己查阅资料,查证藏书楼背后隐藏的人文故事,值得我学习。将来,等孩子高中毕业了,我打算照着这本书带她走一圈。
劳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感谢单骅老师的分享!感谢尚青书院提供了这么古朴优雅的场地!下一期读书岛活动12月7日下午在晓风书屋中国丝绸博物馆店举行,分享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诗人沈苇的诗集《数一数沙吧》,欢迎书友们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