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31期活动内容摘要
读书岛第31期活动内容摘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9年5月4日下午
大井巷30-4号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
分享嘉宾:瞿旭平 《点茶》执行主编、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记录整理:李玉花
文字编辑:劳月
图片摄影:于伟
瞿旭平:
《点茶——南宋皇城根下的文化记忆》主要是两位主编阮浩耕和彭克荣老师的研究成果。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历史典籍、书画诗词中对茶文化和点茶的记述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这些史料重新挖掘整理并活态地展示出来。这本书史料非常丰富,一出版就被推荐为今年3月份浙版好书。我在其中只是做了两件事,一是确定选题,二是组织执行。
上城区茶研会创办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我们的茶研会做得有特色?我们坐的这个地方,是南宋古都的皇城根下,我们要怎么来挖掘皇城根下的茶文化?此前我在上城区政协是做文史工作的,主持出了十多本文史资料书籍,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挖掘茶文化的文史资料。偶然机会中我接触到点茶,觉得这是南宋茶文化的代表,然后就确定选题坚持做了下来。点茶已经成功申报为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筹划申报杭州市的非遗。
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到南宋。我们坐的地方,就是当年南宋皇宫的核心区域,当时的商业区。这里的商业非常发达,茶楼酒肆密布。在这里分享这本《点茶》,更有意思一点。
点茶是中华茶文化最经典的代表。中国人的饮茶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可细分为3个阶段,唐朝以前都把茶磨成粉煮着吃,里边放进各种各样的调料,花椒、橘子皮等,我们称之为“唐煮”。宋代的时候盛行点茶,我们称之为“宋点”。明代以后到现在则是泡茶,我们称之为“明泡”。南宋时日本人到了余杭径山,把点茶技艺带回日本,然后保留下来形成今天的日本茶道。
在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有四美,插花、挂画、点茶、焚香。所以,今天我特意点了沉香,挂上了我刚写的字“吃茶去”。请注意,宋人不说饮茶,而说吃茶。然后做了插花,最后还要给大家演示点茶。尽量创造一个接近南宋文化氛围的环境,让大家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茶文化。
接下来先来了解宋代的点茶。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点茶就是两个字,但实际上它有三个概念,点茶、分茶和斗茶。
先说点茶。点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动作。就是拿着这个茶筅在茶盏里边击打,这个动作叫点。了解点茶,首先要了解宋代的茶。宋代的茶主要是茶饼、茶团,也有散茶。龙凤团茶是最顶级的团茶,供给皇室饮用。茶饼非常昂贵。用上好的茶制成茶饼,点茶之前先烘烤,再敲碎,碾成粉末,再筛去粗粒,最后把茶粉放到茶粉盒里待用。点茶时把茶粉舀到茶盏里,然后注汤,用汤瓶注入适量热水,然后击打。反复注汤、击打,一直到出现一层厚厚的沫浡。点茶有两种喝法,一种拿起来喝沫浡,一种分给大家喝。沫浡喝在嘴里是绵柔的感觉,就像舌尖上跳舞。茶叶当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冲泡的话只能吸收百分之三四十,非常可惜。宋代的人饮茶方法就非常合理,把茶全部都吃下去,所以叫“吃茶去”。 这种饮茶方法更有益健康,所以我们现在也要来提倡。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宋代的方式做末茶,与日本的抹茶不同。大家应该有所了解。
点茶时要用到很多的工序和工具,南宋时有个审安老人,撰写了一本《茶具图赞》,把12种茶具画了12幅画,按照宋代的官制对茶具起名“授衔”,称它们为“十二先生”。当然,在现在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茶粉,像速溶咖啡一样冲了就喝。也可以像调鸡尾酒一样,把茶粉冲在在瓶子里摇一摇再喝。我们这里陈列了一部分茶具,比如茶焙笼韦鸿鲈、茶槌木待制、茶碾金法曹、茶磨石转运、茶刷宗从事、盏托漆雕秘阁、建窑兔毫茶盏陶宝文等等。从这些器具中,我们可以认识、了解南宋茶文化的深邃、繁复。
接下来介绍宋徽宗记述的“七汤点茶法”。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写茶史的皇帝。他的《大观茶论》详细地记述了宋代点茶的程序,通过7次注水、击打,点出一碗茶。我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茶技艺,就是复原了的“七汤点茶法”。
首先第一步是量茶受汤,调如融胶。先要温盏,保持茶盏温热。然后是量盏,量茶受汤,把茶粉舀一小勺到茶盏里。接着开始加水调膏,让水和茶粉融合,有点粘粘稠稠的样子。点茶的击打速率要快,一分钟大概要120下,这样点出来的茶就特别好。到第二汤时茶面色泽渐开,出现大小泡沫珠玑磊落的画面。 第三汤是粟文蟹眼、表里洞彻,也就是泡沫已经小起来,像螃蟹的眼睛一样,沫浡也厚起来了。第四汤出现轻云渐生画面,沫浡厚起来以后开始变清。第五汤沫浡开始泛白,茶色尽矣,凝雪的味道出来了。第六汤气泡消失,沫浡厚到可以跟着茶筅一起带起来,中间会有圈圈。第七汤乳雾汹涌,沫浡咬盏,经久不散,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我们上城区茶研会共有5位点茶非遗传承人,两位80多岁,一位60多岁,还有两位80后,他们都可以点到这个程度。
讲完点茶,我们来讲分茶。它是在点茶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又叫茶百戏。茶百戏不是有一百种点茶的方法,它是一种技艺。分茶大致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把茶点好以后分给大家喝。还有一种是在点茶的过程当中,幻化出禽兽虫鸟花草图案。大家就可以比赛这些图案的优劣和保留时间的长短。这就是分茶,又叫做茶百戏。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创新。南宋的茶文化和北宋就不一样。北宋时,点茶基本局限在上层的宫廷贵族。南宋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当时的茶文化主要有4个层次,一是皇宫里祭祖祭天,皇帝大宴群臣,经常点茶分茶。二是寺庙里的茶礼茶宴很多,杭州径山寺的茶宴就是最典型的寺院茶文化。三是文人盛行以茶会友,杨万里、陆游、苏东坡都很喜欢一边点茶一边作诗,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四是民间,在御街、鼓楼这一带茶馆林立,茶室连连,斗茶成风。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文人描写分茶的美妙意境,请刘晓兰老师和傅家骧老师来读两首描写点茶的诗词。
首先是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接着是杨万里的“谵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最后我再说一下斗茶。所谓“斗茶”实际上就是比赛。它有两个阶段,前期是斗味斗香,到了后期是斗色斗浮,沫浡厚密,咬盏时间长者胜。斗茶一跟茶的品质好坏有关,二跟点茶者的技艺有关。发展到后来,斗茶慢慢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化生活,为我们的诗人、文人提供了作诗的题材。像陆游有很多写茶的诗,都来源于这些茶文化的生活。
我认为,恢复点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茶文化,是很有意义的。日本有茶道,韩国有茶礼,而我们称之为茶艺,显然有些浅薄。点茶里有道,文人的诗里有情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在里边,这就需要有人去梳理。我们茶研会在这个方面任重道远。如果在座的各位对茶文化有兴趣,有抱负和才华的话,也欢迎加入。
互动讨论环节:
书友刘晓兰: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宋代发展到极致,尤如宋朝在世界历史的地位。杭州市上城区政协茶文化研究会,以瞿旭平老师为执行主编,把杭州几代茶人实践与研习传承的点茶文化,撰写成《点茶》一书出版发行,对杭州及中国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今天我们能在优雅娴静的环境里,欣赏到高规格的点茶表演和讲解,并且品味茶食,是非常荣幸和美好的。感恩瞿老师给我们带来甘之如饴美的享受,感恩读书岛为我们安排了这期别开生面的活动,使我们受益良多,非常感谢!
书友贾灿园:昨天是5月3日,杭州解放70周年。70年前,我住在杭州西大街(现在的武林路)。早晨一开门,门口屋檐下,都是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没有惊扰我们。后来我妈妈烧了一壶开水给他们喝。他们一开始都坚持不接受,妈妈说我再拿回去也拿不动,他们才接受。我是80岁的人了,经历过苦辣酸甜,第一次听说点茶,所以我感觉很幸福。非常感谢,谢谢你们!
书友尹初: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个院子,我发现自己好幸福,能够来到这么好的环境。瞿老师很用心,今天很幸运,还看到了从来没看到过的一叶荷花。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也背唐诗宋词,主要是北宋,像柳宗元、苏轼、李清照。南宋因为历史上还是负面的多,比如说宋徽宗亡国。今天瞿老师表演了点茶,我觉得是把一个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文化传承。我因为李清照的词去看电视剧《知否知否》,知道了点茶。当时我还在疑惑:点茶真有这么回事吗?好像从来没听说过?今天看到实际操作,真的很神奇,所以特别再感谢瞿老师!
瞿老师:谢谢!我们今年搞了系列活动“宋八雅”,把宋文化和八雅文化结合在一起系列化。已经搞了两次,南宋点茶和南宋服饰,把《知否知否》的场景再现。接下来还有琴棋书画茶丹经香。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后续的活动。
书友郑炜炜:我有一个外国朋友,他知道我是杭州人,他问杭州是不是南宋古都,我说是的。然后他还问了很多问题,我一概不知,那个时候其实挺羞愧的。因为我是杭州人,但是我只能告诉他杭州在什么地方,当他问我一些关于南宋的问题时,我又懵了。我觉得作为杭州人很幸福,但我们应该真正深入去了解杭州。我家跟茶有很深的渊源,我父母是做茶叶包装的,这就导致我对茶叶很挑。早先我去日本玩,特地去了日本抹茶的故乡,它是很商业化的一个小镇,尝了他们很具特色的茶叶,结果好失望,觉得还没我家最普通的茶叶好喝。但是整个过程非常精致,仪式感很强,特色服饰、木屐、跪拜礼、建盏、焚香等这一切都很全。我承认,他们的茶很一般,但那套礼节确实很到位。经过这套礼节,整个人的心会很静,突然感觉到进入了那一种氛围。
瞿老师:他们已经把茶道上升到一个载体,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通过这样一种仪式感来修身养性,到达道的层面,而不是我们现在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书友郑炜炜:我记得有一年我参加过国内一次斗茶比赛,进去的时候感觉很喧哗,跟菜场差不多。当时我对斗茶感觉不好。今天您给我们讲述了这么多,然后又现场演绎,我觉得那种文化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