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者探寻“意拳断手”的第一步
《断手谦悟》002。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苌氏武技书》说: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研究王芗斋先生所创意拳(大成拳)的断手,最根本的就是明白断手二字所隐藏着的奥义。明其理,则事半功倍。
01
怎么看待断手?
一阴一阳之谓道。
养生和技击,是所有内家拳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阴阳之道。
养生是阴,技击是阳。技击的练习、实战次数过多,很可能会影响拳法的养生效果。
冷兵器时代,许多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名家并不是很长寿,于是当今有些人便开始怀疑个别内家拳种的养生价值。
万事皆有因缘。不是哪个拳种不好,而是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老武术家们必须靠“拳”来谋生,几十年一场一场地打下来,任何人都会消耗太多的精气神。
因此,我们今天研悟内家拳的任何一门拳法,都应客观分析,抱着谦虚、认真的态度来审视、明辨,而不能过于质疑、否定。
不管是意拳还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凡是能给我们带来正能量的拳理,都值得我们思考或借鉴。
当前,诸多武术界人士都在探讨传统武术的技击原貌,师父和我的几个师兄弟也属其中的探寻者。有一位师兄的领悟水平很高,只可惜工作太忙。练武没有时间是不行的。
不久前,电视专题片《藏着的武林》热播。此片耗时几年,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作了深入探寻,有启迪有思考有价值,有兴趣的拳友可欣赏。
意拳的断手,是王芗斋先生体悟出来的独家东西。当然,断手也是练习内家拳技击的一套有效方法,不仅仅属于意拳。
为何?追根溯源,意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是一个老祖宗,都是一脉相承。
02
何谓断手?
《断手述要》说:意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意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可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
关于王芗斋先生的此段拳论,我有几点浅薄体悟,与拳友分享。
之于意拳高手,技击即是自卫,而不是主动性地进攻,这是能做到的。之于一般拳者,实战中的自卫和进攻,往往身不由己。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不管断手还是非断手,自卫的唯一前提是,比对手更快更强。
因此,意拳的“技击即自卫”这个道理,和明代武术家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 》所言“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其实是一个道理。
怎么定义断手?
矛盾老人说:断手,就是断敌可来之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
关于断手的定义,王芗斋先生从两个方面给我们作了深层解释。这就是武术大家的胸怀。
我的理解有二:
从看得见的形迹上来说,就是运用自己的所学,不管采取什么招式,只要把对方的手截住而伤不了自己,就是真“断”。
从看不见的劲力上来说,就是明晰拳理,知道劲力的根源,然后“摧根”,让其发劲不顺、无力甚至是停滞,就是真“断”。
这段话里出现一个截字,很是有趣。因为,李小龙先生的截拳道也是这个字。
我在《断手和截拳相遇,是必然的偶然,还是偶然的必然?》一文里,对断手和截拳道作了简要对比,结论是英雄所见略同。
03
断手,断手。怎样才能断住?
不管是形迹的断,还是劲力的断,断住才是关键,断不住都是白搭。
我的体悟,实战中想接住对方的手,即使对高手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对于一般拳者。因为,手太灵活了。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吾之观点,对于矛盾老人所言的断手,我们在截击时,不能只考虑对方那五根手指头的手。不管截击哪个部位,只要让对方打出的手失去力量而伤不到自己,就是断手。
怎么断?
打个比方。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拨浪鼓,它的主体就是一面小鼓,鼓的两侧有两枚细线拴住的鼓球,还有可以旋转小鼓的鼓柄。
象形取意。鼓球,相当于我们的手。拴球的细线,相当于我们的手臂。小鼓,相当于我们的肩。鼓柄,相当于我们内家拳的中线。
我们若要打击拨浪鼓,对比鼓球、细线、小鼓和鼓柄,最容易打击的地方,自然就是小鼓了。
就我们的上身来说,肩是根,肘是枝,手是叶。
手法,如天女散花,实战当中,更是虚虚实实,让人眼花缭乱,若想截击对方的手,成功率极小。
此时,相对最佳的策略即是摧根。既然难以截击对方变幻莫测的手,那就截击对方相对固定的肩。
只要神意捕捉到对方的肩膀微微一动,须瞬间判定技击手的肩根,此时,不要考虑对方手打何处,而是直接进攻。我认为,《太极拳论》的“彼微动,己先动”即是此意。
断手之断,更有决断之意。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实战之中,最是关键。
浅薄体悟,希拳友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