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恩派亚大戏院,越剧戚毕合作从这里起步

母亲毕春芳和戚雅仙的精彩,并非是留下的老年印象所能代表,而是她们青年时代创业创新的惊天动地。

七十年前的1951年2月6日,二十三岁的戚雅仙和毕春芳首次搭档亮相,在上海的恩派亚大戏院上演《彩虹万里》。之前,戚毕虽然分别在不同阶段跟随袁雪芬在“雪声剧团”,她们并不熟识,是1950年底由傅全香的撮合和范瑞娟的支持才走到一起。新中国刚成立的1950年期间,戚雅仙勇敢创建“合作越剧团”、一路波折,毕春芳在范傅领衔的东山越艺社出类拔萃、奋发图强,俩人一拍即合。戚毕的《彩虹万里》,当即荣获了上海春节戏曲竞赛的一等奖!紧接着,戚毕演绎《新龙凤花烛》,票房火爆,更是全城轰动;戚派“四季衣”、毕派“读信”等经典唱段,几十年广泛传唱,至今耳熟能详。

1988年戚派演唱会回顾

百年上海,精彩人文。重温历史,曾位于现在淮海中路、龙门路口的恩派亚大戏院,七百多个观众席,由西班牙侨民安.雷玛斯于1921年创建。那位当时被誉为“上海电影院大王”的洋商,1908年在海宁路乍浦路口开出中国的第一家影院(虹口大戏院),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开出好几个影院,为大力推动中国本土的电影事业发展和地方戏曲提供平台。恩派亚大戏院,起初放电影,1936年起演戏,抗战期间以沪剧为主……1948年秋竺水招的“云华剧团” 从龙门大戏院迁至这剧场。竺水招解散剧团之后的1950年头,“云华二肩花旦”戚雅仙留在这里创业,年底迎来“东山二肩小生”毕春芳的加盟,时来运转,戚毕传奇从此出发。不同于浙江绍兴移居来的越剧前辈,戚毕分别都出生在上海,从小受益于海纳百川的都市环境;在科班学戏后的初期舞台历练中,她们得到年长七八岁以上的大姐名伶之传统熏陶,加上吸收话剧、电影等西洋文化时尚的先进影响,更积极拥抱新文艺工作者的知识指导。于是,戚毕形成的舞台风格令观众耳目一新,成为海派文艺的魅力典范。

2021年,是恩派亚大戏院的百岁纪念。遗憾,这个砖木历史建筑早已不复存在。曾经的恩派亚大戏院,因为靠近嵩山路,先于1951年底更名 “嵩山戏院”,1956年改为“嵩山电影院”,1994年被彻底拆除,2000年在原址建成现在的“大上海时代广场”。从“恩派亚”到“时代广场”,寓意深远。戚毕大师人去神留:她们创建剧团的往事并非如烟,她们的越剧流派代代相传,她们的艺术继续活在我们时代的广场,后人不忘。戚毕的精神更是跨代跨界跨圈。2021年元月17日,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在上海安义路63号“1920年毛泽东旧居”展馆专门举办了一场纪念戚毕艺术珠联璧合70年的直播,由我和戚雅仙儿子傅幸艺参与亲述;1951的中国共产党三十而立之年,孕育出“解放牌”戚毕艺术合作,对这两位大师创业创新的特别聚焦,青春重焕,吸引并感动了超越十万的线上观众,发人深省。

作者:吴越

图片编辑:吴越

2021年2月5日

— END —

图文鸣谢:雅歌春韵公众号

本期编辑:东方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