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素传真】| 轮回的真谛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楞严经》有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dàn,吃的意思)...汝(你)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年轻时看到轮回两字,总以为那是佛教的一种迷信,生死转化的托词而言。仹随年岁和学识增长,渐渐觉得轮回是一种对事物进展过程的客覌表述。尤其是事物轮回的两端:诞生萌芽和衰亡多么相彷恰如映象。例如老年和童年犹如人生两极彼此离得很近,当年少时唱歌跳舞社交是为了未来生存的发展和前途作拼博的准备。死亡无法避免,脱离现实和有限性盲目寻求无限只是一种自欺和逃避。
真正的无限来源于现实与有限,来源于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向死而生”的具体内涵,也就会不惧死亡而奋勇向前,灵魂便会因此而不朽。
轮回:按照唯物主义的视角是物质循环过程,整个过珵中能量守恒。这种循环如轮转行,周而复始。这种运动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波浪运动的极坐标表示。其实轮回是使我们更主动认识和接受事物发展夲貭的一种启迪。因果轮回,如是操作而已。
世人不知、不信、不理,才会做出种种荒谬不堪的行为。譬如盲人不见天日,就胡说无有天日。群盲听了,都赞为识见高超,的确无谬,而不知道这是自误误人的邪说,可不悲哀?当今世上,唯有明白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才可以劝勉人们为善,也才可以遏止人们作恶。除此以外,实无他法。
老人和小孩,一个轮回的对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轮回的对视。
一个是羡慕,一个是好奇。
我曾经是你,你终会是我。1岁的孩子不愁没人喂养,80岁的老人却担心没人赡养。愿一切众生受用圆满无竭,就象修成虚空藏三昧一样!愿众生彼此之间无有诤论,也不相互残害,自由自在地安享天年!孩子是怎么成长的,老人就是怎么退化的。他们没有“痴呆”,只是回归孩子的状态。当他们忘记往事,忘记如何吃饭,忘记如何说话,请多一份耐心。因为这就是生命的轮回,这是上天给子女回报父母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百善孝为先,因为我们都将老去。
佛教之所以讲苦,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个世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苦,知道了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
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而如何灭除痛苦,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人我关系的不调和,是苦恼的最大因素。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所谓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说话不当,不但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因此肃口正语实在是很重要的啊!而“业”,即人的行为,主要指身、口、意三业。“身业”是身体的行为,“口业”是种种言说,“意业”是精神意识的行为。“业力”则专指以前(如前世)所表现的行为,可以导致当前(现世)的结果的力量。
早春,冰雪未融,大自然就是这样的释爱和无情,弱者自生自灭,强者驾驭族群,诠释着万物得以传承不灭的真谛――存优汰劣,预示着又一轮回的生息繁衍即将开始。生命的轮回,给人精神寄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民间传闻,人投胎之前,是因为喝了孟婆汤,才没有了前世的记忆。换句话说,当你放下执着,放下我执的时候,轮回就被斩断,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
不修今生,修什么来世?
既然今生与来世没有一点点的瓜葛,那还是一个人吗?既然完全是两个人,那还期盼什么?今生很惨,来世很富有,当遗忘变成另一种开始,淡了回忆,痛最真实,你确定你还是你?人若没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犹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是见不到的。我们常常会说“我觉得”、“我认为”、“我可以”等等,这就是由痴愚、贪爱、瞋恚三毒构成的每时每刻的我执。
我执,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做下或善或恶的业,如此种种造成了众生的苦难。曾经爱过你的人,前世一定和你有缘,不要语言虐待。如果他今生真的负你了,那是因为你前生负他,红尘轮回,无需计较,有多繁华,就有多破败,有多热闹,就有多孤寂。或许是冥冥命运与轮回。
本栏目主编:宋蔷
作者简介:马枚素,原名马兰,笔名:素素、小马扎。1995年4月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退役后,在国外某航空公司工作。热爱写作,阅读,舞蹈。在本平台开辟了【枚素传真】栏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