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依然愿意这样选择……
又到了过年的时候,每年的此时此刻,总会关注到返乡的摩托大军,每年春运大幕拉开时,在 “公、铁、航”的回家大潮中,还有国道321上“摩托车返乡大军”这个浪头,承载起10万个家庭回家过年的重托。
两广地界,由佛山、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农民工组成的10万“摩托车返乡”大潮,目的地包括广西、贵州、湖南和四川的老家。回家对他们有着无比的诱惑,有的人凌晨出发,有的人通宵夜行。坐在摩托车上,速度加上“肉包铁”,回家更像一次冒险。
他们当中很多人,并非买不到车票,更多的是为了省下一点钱,因为骑摩托车返乡,虽然危险,花费却要少很多,所以他们不惜以身犯险。
其实看到这样的新闻,更多的是觉得心疼,让人感慨生活的不易。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所以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想法,换做我是他们,我也会选择骑着摩托车回去。正如我没有车之前,经常骑着我的电动车回老家,虽然只有几十公里,但是觉得比打车要便宜许多。
因为过年,这几天开始频繁的往返于老家和城区之间,也就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许许多多靠近年关依然在忙忙碌碌的身影,回头看了一眼在车后排座上聚精会神看动画片的儿子,再次庆幸于当年选择了读书,没有半路放弃。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依然愿意读书,而且会更努力地读书。
于是也再次想写一点东西,希望还在念书,或者有机会念书的孩子们,能够好好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要荒废自己的青春,好好读书。
有一部纪录片叫《高三》,是我给每届学生都要放的。纪录片《高三》讲述了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学生的故事,在豆瓣上获得了8.4分的高分。
班主任王锦春知道读书才能改变这群农村孩子的命运,他曾这样对家长说,我们这里铁路不通,高速公路也没修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条路。
他又对孩子说:“读书不会读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
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高中生活,没有任何娱乐,每天在题海里奋战。有的人听从老师那句“读书不会死人”的话,每天反复地背诵知识。
成绩不够突出的张兴旺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内心脆弱,在重压之下借酒消愁。班主任劝他:“你一个人要更加坚强......如果我是你这种家境的人,‘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高考的日子渐渐近了。张兴旺顶不住压力,留下一封书信要放弃高考。班主任赶忙跑到车站把他追了回来。
高考终于到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十年后,有记者回访《高三》里的同学。很多人好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相信——高考改变命运吗?
接受采访的同学们无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满意自己的现状的,他们感谢高考,比如罗艳。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的,他们反思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高中时不够努力,不够拼,比如张兴旺。
高考所导致的学历差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02
前一段时间,自媒体上有一篇文章很火,题目叫《那个高呼“多拿1分,干掉千人”的衡水班长,10年后怎么样了? 》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想到当年那条很火的谣言:哪里不会点哪里的广告里的那个小女孩,高考考了425分(实际是568分,超一本线163分),以为这位也是一个“原以为是王者,没想到是青铜”的人物。
然而,并不是。
10年后,那个高呼“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衡中学生李松,以外交官身份回来了!
李松,衡水中学重点高考班399班级的班长,最近又在在网上大火。
其实李松算是“老网红”了,10年前,他曾在央视的镜头里,高呼:
“高考形势很严峻。你多拿一分,就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人,甚至更多。所以我们觉得这每一分钟,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一分钟,就代表了一分或两分,甚至更多。”
10 年的时间,当年那个虔诚的把「多考一分,珍惜每一分钟」当成座右铭的高中生,已经站在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正在实现他改变世界的愿望。
这一次,他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外交官的身份。
那年高考,他考上外交学院。在校担任学生会主席,在北大举办的首届中文谈判大赛中,夺得冠军和最佳谈判手称号。
2017年,李松还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首席礼宾官,出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视察衡水中学时,李松全程陪同。
整整十年的时间,这个信奉“一分改命”,高呼“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孩子,真的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了一场胜利。
那些居高临下的偏见和嘲讽,在这一瞬间,不攻自破。
一位学生用温水煮青蛙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很安逸,走出社会才知道自己想去的岗位早已经被别人占据。
在EBS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大学——人才的诞生》中,有一位学员名叫智雅,她已经毕业两年了,可是还没有找到工作。
问及她现在的想法,她提到的第一个词是后悔,为什么当初高中的时候不努力一点去名校。
智雅梦想的企业都在招聘一些学历较高的人才,而她则感到非常自卑。在镜头对准她的时候,有弹幕刷过“好像曾经的自己。”
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智雅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把高远的梦想简化为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六个月后她被一家用人单位聘用。
与其用读书无用论欺骗自己或者后悔自己当年不够努力,不如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再后来者居上。
纪录片《人生七年》采访英国来自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孩子,导演每七年采访一次,记录了他们从七岁到五十六岁的人生历程。
结果人们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这并不能全怪穷人家的孩子不懂事不努力,因为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在影片中有一句旁白“决定他们全部未来的关键,就在于自由和纪律的区别”。
因为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掌握知识、技术、外语、资源等等,所以在没有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自我的选择就是疯狂地玩耍。
小的时候很多人抱怨补课班枯燥乏味,而长大后又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多掌握一项技能。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个人行为受到周围群体影响后所产生的从众反应。
不受环境影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屈原的那句“举世皆醉我独醒”才会被传颂千年。
环境是一条河,个人就是河中的鱼,当这条河流向好的方向时,你所做的不过是“随波逐流”;当这条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流淌时,你所要做的却是“逆流而上”。
这两者难度上的差别,不言而喻。
在纪录片中,有一个名叫尼克的小孩,他出身贫寒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毕业之后他成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他是所有孩子中唯一逆袭的人。
在考上大学以前,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原生家庭;在上了大学以后,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学历。
如果说上苍决定了你的原生家庭,那么大学就是给你一个自我改变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不用辛苦读书就能凭借着家庭背景过上好生活才是捷径,但是其实读书或许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捷径。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家庭背景是不能改变的,而唯一可以让你和那些富家子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方法,就是读书。
今年韩寒在微博中坦言“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这与他当年的态度大相径庭。
读书好的人在社会中看似具有某种优势,但社会奖励他的不是名校的文凭,而是他为了获得这张文凭所付出的努力。
有的人进了名校就放纵,一手好牌却输得精光;有的人高考失利,却用四年讲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读书无用论”这种话,自谦起来说说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当真。
趁现在还来得及,好好读书吧,将来会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