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干农活趣事
少时干农活趣事
□刘水芹
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我们跟随季节学习农事,在希望的田野上成长。
一九七八年春天,我六岁,还没开始上学,那时是生产队大集体模式,妈妈与婶娘们在生产队的山芋秧地剪山芋秧,准备栽山芋。那时有工分表,印着每家能出工的成人姓名,一天一页统计,记工员记录每天工分,用复写纸复制,分发给各家门前,各家收集,年底统计核对备案。收入的多少就是根据工分的累计,折算成钱。今天工分的多少,是根据各人剪的山芋秧数量,一百一捆,自己剪自己数。我跟在妈妈后面帮着数山芋秧,省却了她数山芋秧的时间,因此妈妈剪得比别人多,比他人快。我数一百扎一捆。旁边的婶娘们啧啧夸赞,小组长有点不信,抽查了三捆,发现计数准确,我一数成名。
一九八四年,我小学三年级。暑假,父亲带我去棉花地逮虫子。
那块地长而窄,相对于“竖”,大家称它为横地。棉花一共六行,棉花苗小时,我们觉得行距大,任意在地里行走,也不怕踩到它们。棉花长大后,枝杈交叉一起,那时墙上还有“棉花要打杈,生育要计划”的标语。
暑假时,棉花长得茂盛,我站在地里别人根本看不到我,为了节约农药,夏天的早上,各家都会自行到棉花地里逮虫子。这一天早上,父亲喊我起床,和他一起逮虫子。我稀里糊涂地来到地里,手里拿空瓶,开始逮虫子了。我一路向前,大步流星,一条虫子没看到,心里想:没有虫子,一大早也不给我睡觉。不一会儿,我就从东头走到西头,父亲在后面喊:“慢一点,不要把棉花枝碰断了,看着点,棉花快要开花了,不要把花骨朵弄掉了。”
往回走,一会儿,我又迎面遇到父亲,父亲问:“你逮到几条?”“哪里有虫子呀,一条没逮到。”“咯吱”一声,一根长势良好的棉花枝又被我弄断了。父亲生气地说:“去,去,赶快回家,一条虫没逮到,棉花枝被你弄断不少。”正合我意,我开心地回家了。后来知道,虫子都是潜伏在叶子底下,颜色和棉花叶差不多,不仔细观察,哪里能捉到虫子?
我一直不喜欢干农活,更不愿意跟妈妈一起干农活,在我看来,累了就歇息,饿了就回家做饭吃。妈妈就喜欢拖,把活干完再回家弄饭吃。麦收时节,带着我去地里帮忙,主要是抱麦子。用镰刀把麦子收割在麦地,然后抱到平车或者别的车子上,麦子难免会掉落在地上,我主要是拾麦子。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勤快的,一会抱麦子,一会拾麦子,偶尔帮着推车子,太阳出来,温度升高,又累又饿,特别想回家,妈妈非要干完再回家。我感觉自己太累了,躺在麦地头树底下实在不愿意起来,觉得头疼,妈妈看我这样就没再让我干活,等他们都干完了,我爬起来就往家跑,父亲说:“刚才说头疼的呢,还准备带你去医院看看的呢。”不干活,啥病没有,精神抖擞。
秋天,都会有一块地不种小麦,等来年育秧苗。开春,要到地里把草种子捡拾出来。这天早饭后,母亲带着我和十一二岁的哥哥,一人一把草钩,扛着来到地里。本来在路上我就嘀咕不想干活,母亲假装没听见,哥哥偷偷地笑我。
到地里后,母亲吩咐我们怎么刨地怎么找。我心里虽然不想干活也不敢明说,准备瞎干,结果第一招钩就刨自己脚上,脚没破,有点发白,坐地上就哭,直喊脚疼,母亲叫我回家,哥哥说我是故意刨自己的脚,我说:“那你自己刨一下,我疼死了。”于是开心地回家了,哥哥继续跟着母亲干活。
很小就跟着父母在地里学插秧,对于小孩子,没什么大任务,主要把绳筋那一行插好。平时经常听叔叔姑姑们吓唬,水里有蚂蝗、蛇,特别害怕,上学后很少下地干活,初三毕业考,较其他年级早,回家正赶上家里插秧,父亲安排我在家做饭。午饭后,母亲说,上午北湖那块地还差一把秧,下午我们要去南湖,你抽空拿一把秧补上去,还告诉我们家地的标志。我刷清锅碗,提着两把秧,哼唧唧就往地里去,找到后,按着原有的样子,把秧一棵一棵插在地里,还剩下半把。下午比较清闲,晚饭还早着呢,衣服也不用洗。我提着半把秧,悠闲地走在田埂上,忽然看到水沟里一条像蛇的东西,吓得撒腿就跑。晚上讲给父母听,父亲说:“前天后庄你大姑插秧时,看到腿上有一根草,以为是蚂蝗,使劲跑到路上,拿起鞋子就使劲打,腿打得通红,原来是一小根草。我们这里一般没有蛇,蚂蝗有是有,不要害怕。它有吸盘,叮在腿上,不要硬拽。用自己巴掌慢慢砸,几下就掉了。”第二天跑去那水沟看看,果然是一截树枝。
每年五月端午前后收麦子,自从上学,很少干农活,加上我本来就不爱干农活,越发做得少,后来考上师范,父母亲也就不让我干活,农忙时在家做饭,收拾家务。师范二年级国庆假期正赶上家里收稻子,家务活干完后,听说正在打场,小时候是有意不想干活,现在知道父母亲辛苦,于是跑到场上,拿起草叉准备帮着父亲翻场。稻草长,湿重,加上彼此扯压着,我半天没翻动一下,父亲正好翻到我旁边说:“你去家去家,好好弄饭,你手是拿笔的手,在这里碍事绊脚的。”
生活像是一部电影,梦幻而真实。
现在,我喜欢侍弄自己乡下的菜园,城区家里阳台上还栽种一棵山芋秧。
怀念那些热辣辣的实在的日子。
单图标题
作者简介:刘水芹,女,1973年生,江苏泗阳人。耕耘在黑土地上的园丁。数十篇文章发表在《莫愁》杂志、“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淮阴语文”公众号。《车来车往》被拍摄成微电影,腾讯视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