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大要  王成荣

王老1954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并留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1956年在成都中医学院进修学习中医近三年,1964年秋时任主治医师的王老由四川医学院附院调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曾与王渭川、唐伯渊、曾敬光等老一辈中医妇科名家共事多年。王老是一位西学中医务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和探索。他有西医学功底和中医学理论知识及多年的临床经验,不仅熟悉中医妇科发展历史,了解古籍经典,同时也关注西医妇科学发展动态。由于特殊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王老对合理的中西医学临床联合运用有自己的见解。他从一切有利于患者的目标出发,恪守以较小成本和较短时间获取较大疗效的原则,将坚持中西医结合诊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在临证思维和诊疗模式之中。

王老认为,倡导“中西医结合”已有五十余年历史,尽管迄今尚无能为医学界普遍认同之科学的权威界定,但将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地用于临床诊治、康复与预防的学风,在一些西医和中医同仁中也已客观存在。中西医学在疾病诊察、诊断、治疗三个环节两相结合,可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更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值得大力提倡。

疾病诊察过程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诊法采集病情,同时恰当运用西医检测技术,获取尚无表征的体内或微观的疾病信息作为四诊的补充,以全面掌握病情而有助于辨证。用西医辨病的方法,鉴别同证异病,识别不同疾病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判断预后,并据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王老主张临床不囿于纯中医或西医思维,而以取其所长、优势互补解决问题,提高疗效。但反对无条件的随意中西医并举。

诊察宜中医四诊结合西医检测

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直接影响对患者辨证论治的成效。

历史地看问题,在中医学发展尚处于科学技术落后的时期,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四诊是了解病情、认识疾病、指导治疗甚至判断预后的唯一手段,无可替代,不可或缺。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有许多适用于临床诊断的简便、精准的理化检测方法。若仍仅以四诊诊察疾病,凭有限的宏观临床信息认识疾病,在很多时候会对源于性质迥异疾病的相同症状(异病同症)的鉴别无能为力。因此难以准确把控复杂多变的病情,判断预后,从而预见危机,避免不良后果。以妇科疾病常见症状阴道出血、白带增多、下腹疼痛或包块的诊断和鉴别为例,无症状的盆腔包块非妇科检查和B超等影像检查不能发现,其良恶属性更难判定;缺乏器械帮助,传统望诊不能深入观察生殖道内情况,对阴道出血不能落实出血位点;不借助实验室检验、病理学或内窥镜检查,对阴道异常分泌物患者很难区别生殖器炎症、肿瘤或其他疾病;急性腹痛,如不进行腹部检查和双合诊检查,不配合必要的化验和辅助检查肯定难以鉴别感染、包块扭转、异位妊娠或卵巢破裂内出血等危重疾病。此外,门诊常见的闭经、不孕、反复流产等,亦非借助相关检查不能查明病因。

显然单以四诊认识疾病的局限性必将制约辨证论治的效果。由于没有全面地了解病情,不仅使疗效受到影响而且也难察觉潜在危机,或错过及时治愈的机会而留下遗憾。如以四诊诊病同时恰当结合西医检查,在充分了解疾病性质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助于临床治疗,又可做到心中有数,以防不测。这在病家维权意识增强,医疗纠纷不时发生,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当今尤其值得注意。

诊断宜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

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医诊治流程中博采西医学诊断分析思维方式,增加鉴别诊断环节,以判别同证之异病,了解不同性质疾病发展规律和转归,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中医学认识疾病以辨证为中心。“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病因病机的概括。辨证是从机体反应的角度,从分析疾病在某时段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认识其内在关联,揭示病人当前阶段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本质。由于疾病是一个过程,伴随病情变化证也可能发生变化,故证具有反映病情变化的动态的中医学特点。“病”与“证”区别在于:“病”是对不同病种各自具有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的概括;而“证”是医生临证对疾病当时所处的病性、病位等的综合判断。“病”所反映的是贯穿其始终的根本矛盾;“证”所反映的是辨证当时对患者四诊表现所分析归纳的结论。“病”反映不同病因引起的特异性反应,体现疾病的个性;而“证”反映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更多体现疾病的共性。显而易见,辨病是对疾病进行全程鉴别,了解其各具的基本矛盾;辨证是对疾病进行动态观察,掌控某时段主要矛盾。

由于临床不乏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甚或有病无证的现象,辨证虽有由博返约、执简驭繁的优势,但“证”只反映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更多体现疾病的共性,不能反映不同疾病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结局。因此辨证施治前宜先鉴别辨识能反映不同病因引起的特异性反应的疾病病种,了解其病因、病理或病理生理特征,以及特有的发生发展规律与预后,而后据证立法组方遣药。这样既不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又使临床医疗更有预见。

鉴于中医以主症命名的“病类”诊断仍属宏观认识疾病的范畴,既无助于了解不同疾病各自具有之性质与特点,也无助于辨证论治。因此,博采西医疾病诊断之所长,以辨病先于辨证指导临床治疗是临床诊治的重要步骤。以避免失误和为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为目的之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理应成为中医临证不可或缺的一环。

简言之,临证采取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诊断模式,不仅有利于针对不同病况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为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不仅有利于增强医疗预见性,评估预后,防范医疗纠纷,也有利于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

治疗不囿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思维

救治病人,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预防疾病乃医学之宗旨。临床是以获取最佳疗效为目标,选择恰当方法有效解决问题是医生的职责。就治疗方法而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如果能合理适度运用二者之所长以获优势互补之功,并进一步使之成为临床诊疗趋势,甚至形成某些病种的诊疗常规,对于患者必将更为有利。

如何选择或中或西或中西并举的治疗方法,应以是否能获取最佳疗效,是否最有益于患者为标准。王老主张在明确西医诊断前提下,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考虑病人利益和愿望首先采取单一中医药辨证论治。如有明确指征,则选用单一西药或手术治疗。只有在单用其中之一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疗效不佳或存在复发倾向情况下,才适当联合应用中西医药。即便如此,仍须明确主次,严格遵循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衷中参西,中西联合的思路选择治疗方案。

择优选择中西医治疗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费用,也有利于临床经验总结,促进中医妇科学术发展。

避免无条件中西医随意并用

中西医联合应用,必须强调合理恰当。如不视具体情况皆施以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治疗立法不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原则而以西医诊断为据,无论病情是否需要,治疗均予中西药联合等,皆不当中西医并举例证。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临床联合须以优势互补为目的。若非病情需要,不权衡利弊,不恰当的中西药并举,非但无助于疗效提高,反会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甚至导致不良临床问题。

综上,作为一名西学中医务工作者,王老力主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临床合理联合应用。就中医妇科临证而言,提倡博采西医对疾病诊断之所长,合理用之于规范中医药辨证论治适应证的选择确定和对异病同证的鉴别,以掌握不同病种发生发展规律,判断其转归与预后;用现代检测方法对四诊资料进行补充,全面掌握疾病信息,以利选择治疗方案;以西医疾病病种诊断作为辨证论治之参考,有助于立法遣方用药。同时主张不囿于纯中医或西医思维,应择优取长,中西医学优势互补。王老主张规范问诊结合临床检查,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应成为中医妇科临证收集资料和辨治常规。

(王辉[插图])

(0)

相关推荐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考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① 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肺功能检查.西医治疗 ② 中医辨证论治 考点 支气管哮喘 ① 中医辨证论治 考点 肺炎 ① 中医辨证论治 考点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3

    认知疾病能够惟一吗?能够以西医惟一吗?<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思维形式的区别不在于一些形式反映一些客体,另一些形式反映另一些客体.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别的方面:同一个客体(或 ...

  • 解剖医学的西医与生命医学的中医6

    解剖医学的西医与生命医学的中医6 由于中西医观念的巨大差异性,证据的内涵极不相同,逻辑结论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故有些临床情况,中医认为有病,西医却认为没病:中医认为病位在脾,而西医却认为是肾的器 ...

  • 敖奇讲蒙医:苏荣扎布国医大师学术思想---治疗疾病时注意主证与并发症(265)

    治疗疾病是注意主证与并发症 苏荣扎布国医大师治疗合并症和聚合病时,非常注意主证与合并症.首先注意赫依的前提下,热性病和寒性病共存,则先治疗热性病.后治疗寒性病:五脏病和六腑病共存时先治疗五脏病,后治疗 ...

  • 基于白莲散结汤探讨川派妇科名医王成荣火热瘀结思想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整理王成荣研究员经验方白莲散结汤的组方渊源及部分临床验案,较为系统地挖掘白莲散结汤所体现的"火热论"思想,旨在探讨王老的部分妇科临证思维与学术思想特点,便于以王老为代表 ...

  • 陆健穴位埋线学术思想探析

     陆健穴位埋线学术思想探析  郭医 2018-07-18分享收藏  陆健(1938-2011),江苏射阳人,陆氏埋线创始人,全国著名埋线医学专家,全国高级针灸进修学院教授,河北省老科协埋线医学分 ...

  • 中风危证不避麻—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

    中风危证不避麻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 摘 要 针对中风之内外风的争论,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中风思路: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麻黄利窍通脏腑,汗法可治脑水肿:阳气不到便是病 ...

  • 火不归原引火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三

    作者:孙其新  来源:古中医网 简介:针对引火归原之火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引火归原的思路:火不归原证的概念:火不归原证的特点:火不归原分型论治:火不归原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有狭 ...

  • 痰生百病虚为本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二

    摘要 针对痰饮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计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治痰饮病思路:痰饮概念:痰饮水湿,同源异流:阴阳寒热分型,六经三焦论治:有形之痰--肺胃痈结肿,无形之痰--心脑神经络. 治痰饮病常用方:小青 ...

  •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

    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 ...

  • 王波|老子、庄子和列子学术思想的探讨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老子>.<庄子>和<列子>前人都认为是道家言.现将对他们学术思想的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一.老子及其<老子&g ...

  •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王富春:创新针灸理论与刺法

    王富春,1961生,男,汉族,籍贯辽宁新民,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第六批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