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3218- 老照片:清末男学生拖着大辫子打网球、做实验,考试一幕很滑稽

清朝末年,近代化的高等教育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慈禧太后取消科举制度后,很多大学应运而生。那时候大学里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怎么样?今天我们通过一组清末老照片,走进刚刚创立的协和医学堂。

协和医学堂校舍动工开建。

协和医学堂1904年动工兴建,教学楼和宿舍楼于1906年1月竣工,同年2月14日正式开学,英国医生科龄(Thomas Cochrane)担任学堂监督(即校长)。

大街左侧即是协和医学堂。

1897年,科龄来到中国行医。多年以后,他从切身的经历中发现一个问题:“中国有病之人,每有非必死之症,而往往致死者,或由医治之不精,或由调治之已晚,死于非命。”

协和医学堂的校园。

有鉴于此,他于1904年倡议在北京建立协和医学堂,专门培养中国学生,研究西医医理,将来这些学生学有所成,服务于广大患者。科龄对学生的期待是:“不惟通都大邑广设医馆,即僻壤穷乡到处林立。则抱病者,既不受庸医之害,又不至有耽误之虞。”

协和医学堂的教学楼。

由于科龄曾在1902年协助肃亲王善耆控制北京霍乱,并常为王公大臣及其家属看病,他在朝廷之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当他把建设医学堂的想法抛出后,立即得到广泛的支持。

协和医学堂学生在打网球,都有大辫子。

1904年5月18日,他上书朝廷申请在京开办协和医学堂,5月29日即得到批准。不仅如此,慈禧太后还“赏给英国医士科龄所建医学堂一万两”,为其助力。那桐、赵尔巽等朝廷大臣也解囊相助。

同时,科龄联络了一批在京英美传教士,组成华北教育联盟,共同为学堂募集资金、管理教务。

协和医学堂学生在做实验。

协和医学堂原计划招收学生数百名,开办之初实际招收了39名男生入学。就当时的状况而言,入学考试难度极大。学生要经过国文、西文、动物、植物、格物、化学各学科考试,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对于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而言,外语、动植物学以及化学都是天外之物,不知所云,能通过考试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学堂未能实现预期招生目标并不奇怪。

协和医学堂学生在上课。

这所新学堂的教学楼是两层洋楼,设有化学实验室、外科治疗室、外科病房、内科、眼科。学生可在附属医院临床实习,自行为病人诊疗治病。

协和医学堂的师生。

被录取的学生学制为5年。学堂最初两年教授英语、普通学及医学大要,第三和第四年教授内科、外科,最后一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专修某科。科龄亲自给学生授课,开设低年级学生的骨学、关节和韧带课程,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加上了较低程度的解剖实习。

协和医学堂的学生在考试。

学生学习期满,要经过英、法、美、德、 奥、意、日等各国医官共同校阅考核,合格者才准许毕业,发给盖有清廷学部印章的文凭。没能通过考核者,再展年限,继续学习,直至达到合格水平。

因为毕业考核特别严格,能够完成学业的学生很少。直到1914年,也就是协和医学堂建校9年之时,只有38人顺利毕业。

协和医学堂的学生在考试。

我们从照片中看,拖着大辫子的学生在考试时比较痛苦,有的拍脑子,有的咬笔头,有的不专心答题……他们的种种滑稽姿态正说明考试之难。

根据科龄呈给主管外务部事务的庆亲王奕劻的清单,学堂一年的开销将近6万两白银。到1911年开销直线攀升至10万两,面临严重的经费短缺压力。科龄不断给朝廷写报告,申请补助。那时候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国库空虚,只拨下来几千两白银,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协和医学堂的老师在工作。

此后多年,医学堂的经费难题始终无解,到1915年跌入难以维持的地步。科龄无奈,只得将医学堂整体出售给洛克菲勒基金会。基金会接手后,沿用原校名,投入大笔资金扩建校园、扩大招生规模,使该校成长为著名的医学院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