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两种“火眼金睛”:感觉——思维——共情,观察——推理——洞察
闲来没事,学习朋友送的专业书籍《精神病理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第35页),说到 “火眼金睛”,感觉有趣,与大家分享。
书中虽然从区分真性与假性幻觉(视觉)角度叙述,但说的非常形象:
“古代传说中的二郎神,两只眼睛是凡眼,眉额上有第三只眼睛——火眼金睛,睁开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人间妖魔,这可能是在假性幻视背景下演绎出来的神话故事。
当凡眼看世界时,与常人无不同,当火眼金晴看世界时,就能看到正常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幻视了,幻视的出现与否,取决于第三只眼睛的睁闭,即不通过正常的眼睛获得,这正是假性幻视的特征,第三只眼睛看到的妖魔鬼怪,背景通常是色泽暗淡的,而色泽暗淡又是假性幻视的特征。
孙悟空的两只火眼金睛与凡眼是重合在一起的,普通场合下,他用的是凡眼,与正常人无不同;当他专注考察时,才用火眼金睛,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人间妖魔。那么,火眼金睛的现实素材就是幻视了。”
这段话说明了二郎神的三只眼与孙悟空的双眼都有火眼金睛功能,但是性质完全不同。二郎神通过第三只眼睛看到妖魔鬼怪,这不是通过正常凡眼看到的,相当于直接在大脑出现形象,因为是假性幻觉。孙悟空则是通过凡眼看到特殊情境下的真相,这时候凡眼变成了火眼金睛,这是建立在真实感觉基础上的,即便“眼睛”看错了,至多是真性幻觉。
除了二郎神的假性幻觉这个知识点,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还告诉我们更多心理学思考。
1、区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郎神睁开第三只眼看到真相,这是超级功能,不是普通人做到的。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建立在凡眼基础上的,需要识别妖魔鬼怪才出现,不需要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眼睛。这里,知道什么时候使用火眼金睛最重要,特殊情境下才使用,如果一直使用的话自己心理不正常,自己就成为“妖怪”了。想想那些喜欢唠叨的人,就是缺少区分能力,明知道无效还强迫性重复。
2、火眼金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凡眼——火眼金睛——凡眼,这个递进关系不陌生吧,类似禅宗那个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的故事。我们都有体验,自己有车不开与没有车不开,截然不同感受;有能力控制情绪表达示弱,与真正脆弱虚弱不堪一击表现软弱,天悬地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给了我们最大启发,这是凡眼变成的火眼金睛,是在特殊情境下训练出来的,因此我们遇到特殊情境时候,就要有意识察言观色会意,看到自己与别人言行后面的心理动机。
其实,这也正是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
3、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不能相信看到的。
从火眼金睛不难理解,孙悟空是借助眼睛看到别人真实动机,首先是借助眼睛看到外在言行,然后借助火眼金睛(大脑思维)推理出内在动机,最后回到现实,看透不说透或者看破说破与人交流沟通。这就是观察——推理——洞察的过程,使用火眼金睛的过程。视觉提供了信息素材,是基础,但不要相信看到的,继续推理分析区分诊断,得到真实,是思维。最后,还是回到现实,用共情方式与人互动,这就是人文情怀。
因此,火眼金睛的观人术,是观察——推理——洞察,是感觉——思维——共情的过程,也是科学——艺术——人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