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洲桥南社区:碧波深处石为房

赣江大桥桥南,住着张家和徐家两姓,东邻苦竹洲游家,西接拖船镇酆家,属于河洲街道桥南社区。早前,从丰城经丰(城)高(安)线渡河(赣江),有一条马路穿过桥南张家,翻过堤垱,上轮渡船过赣江,到对岸的石上渡口登岸。从上世纪70年代修通丰高线,一直到赣江大桥通车,这里一直是繁忙的渡口。

桥南社区临近赣江一侧,有一片巨大的沙滩,从拖船酆家一直延续到河洲苦竹洲,是这一带居民在赣江里打渔耕种讨生活的重要水域。桥南社区一侧的赣江堤内叫黄埠脑,与对岸的黄金城、赤冈山隔江相望。《徐氏族谱》中,将黄金城列为“黄埠八景”之一,有《金城插汉》诗云:“山色如金一望深,巍巍独立嶂丰城。腾来瑞气香炉紫,削出芙蓉五老晴。地势安排无巧样,天宫装点十分清。予生鼻祖常眠在,但有龙章翁仲荣。”

这一段江面相对狭窄,江流湍急,自古以来便是赣江重镇丰城西面的水上门户。由于其显要的战略位置,历朝历代留下众多名人掌故,如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经樟树到丰城时,就曾带着其学生盛温如(盛家洲人)和宋伯梓(尚庄宋家人)等人泊舟赤冈山、登上黄金城,还乘兴题诗,其中便有“晓起清江载小舟,晚风吹过赤冈头”的句子。

但真正让黄埠脑载入史册的,还是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前留下的祭风台。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分封于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利用生日之机,发动叛乱,江西巡抚孙燧、副使许逵被杀,三司巡按及前来贺寿的州县官员要么附从叛乱,要么交掉印信打入大牢。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赶往南昌的路上,次日到达丰城,正巧遇到丰城知县顾佖,告诉他南昌发生的事情。顾知县还告诉他,朱宸濠已经派人来抓他。王阳明吓出一身冷汗,连忙调转船头,溯江而上。行至黄埠脑,由于船小速度慢,加上江面风平浪静,焦急万分的王阳明死马当作活马医,马上登岸祈风,果然北风大作。王阳明这才顺利逃脱,也才有了后来立下平定“宁王之乱”的千古奇功。

经此一役,王阳明对黄埠脑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曾在《丰城阻风》和《重登黄土脑》(黄土脑即黄埠脑)二诗中,反复用“此地曾经拜北风”来描述那场惊心动魄的变故。丰城当地先贤曾在黄埠脑建祭风台,竖碑勒石,以为纪念,只可惜年湮日久,旧迹荡然无存。2011年(辛卯)夏至,丰城学者剑川(毛静)先生曾撰《祭风台记》,请秋浦(熊曦)先生书丹,在黄埠脑祭风台原址重新刻立石碑,算是还原了一段历史空白。

黄埠脑堤外的简端徐家,始迁于南宋初年,其始迁祖是丰城徐姓始祖角陂(觉溪)徐韬第十世孙徐致平。徐致平从小跟父亲徐时发在鄂州读书,并打算参加当地的科举考试(请举)。其时,丰城正在兴办县学,徐致平听到消息,马上回到家乡补了学籍,然后又回到鄂州,考中举人,历官至广东琼州(海南岛)通判,最后客死于海南岛。

徐致平娶赤冈(今尚庄街道泉港高坑)高氏为妻,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徐文瓀(字举扬)、次子徐文珂(字举方),三子徐文珮(字举正),幼年时也曾跟随在父亲身边。徐致平去世,兄弟三人回到家乡,跟着母亲寄居于外祖父高宜远家。兄弟三人一边读书一边参加科考,老二文珂曾任东京大理寺左寺副(从六品法官)。后来母亲去世,外祖父也不在了,兄弟三人便各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商定在赤冈对岸的黄埠脑择址定居。在《徐氏族谱》中,黄埠脑又叫“皇步”,不知源于何义。大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文瓀迁于西巷(大巷),文珂迁于东湖(中巷),文珮迁于东山(下巷)。三村并排而建,相互区隔又互成鼎峙,真正是骨肉相连,守望相助。

大巷徐文瓀生子四人:爽、弼、达、奭,其中老大徐爽曾中宋嘉熙丁酉(1237)科乡进士,任南京应天府教谕。老二徐奭生徐龄,徐龄生子五:文可、行可、忠可、荣可、信可。自此支分派别,忠可迁于白湖(泉港白富),信可迁于横溪(拖船高埂)。分迁的两支与原来的三支一共五支世相往来,一直联修族谱,从古到今从未中断。

中巷和小巷原来与大巷紧挨着,因水患不断,经常要面对洪水覆顶的灾难,有的房子便永远沉浸在了江底,成为当地的一道景观。因此,徐姓先辈和邻村酆姓先辈一同把“石屋沉江”列为村庄“八景”之一:“信是仙家最巧藏,碧波深处石为房。门前终日多风浪,春上三冬少雪霜。舟楫 夜悬天上火,鱼龙晴挂水中光。人间画栋难经久,此屋沉沉岁月长。”恰也道出先辈们战天斗地、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

先辈们饱受洪灾之苦,而官府也一直在不断修筑加固堤坝。中巷、小巷二村不断往东侧腾挪,逐渐移居至现在的位置,加上人丁繁衍,已经连在了一起。与大巷之间倒是越来越远了。现在的大巷仍叫大巷,归属于拖船镇酆家村委会,而中巷和小巷则叫简端徐家。这个村名的来历,据说是希望有一个简简单单的开端,让子孙后代在这个宝地顺天应人,繁衍生息,创业发展,光耀门庭。

简端徐姓族裔一边战天斗地改变与生俱来的苦难命运,一边耕读传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其对后裔的教育和管理亦非常严。在《徐氏族谱》的“凡例”中便开宗明义:“为父兄者,教诲子弟当以耕读为本。本资聪敏者教以诗书,达则为卿为相,不达则为师为友;愚鲁质朴者则使之为农,而衣食有赖。其余百工技艺亦在当学,但不可不务本业,游手好闲堕其家风有误终身。”教育子孙要以耕读为本,资质好的就多读些书,努力奔个好前程;资质差一点的就安心在家里种田,至少吃穿不愁。没事的时候还要多学点百工技艺,千万不能游手好闲害人害己。这种朴素的家教让后世受益无穷。

张家迁来稍晚。丰城张姓多尊西汉开国元勋、留侯张良为先祖。张良32世孙张彻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80)避黄巢之乱,迁居婺源黄墩。张彻三世孙知进迁余干蒿子埠,五世孙延辅又迁德兴县王家源。张延辅十个孙子,分为“十院”,其后裔分迁各地,其中一院张用宣四世孙张公烈(1049-1114)为上塘燕窝始迁祖。张公烈之孙天裕迁安沙吴塘,天裕九传至志忠,宣德八年(1433)迁于黄埠脑,为黄埠脑张家始迁之祖。从此与简端徐家比邻而居,在古老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黄埠脑上,经营出一片新天地。

历史是一本品不够读不完的书。读得越深入,越感觉趣味无穷。就如同厚厚的谱牒,不深入研读,哪里晓得我们从哪里来,要走向何方?

资源来源:简端《徐氏族谱》、黄埠《张氏族谱》
(0)

相关推荐

  • 酆都諸符秘

    酆都諸符秘

  • 兰溪通洲桥——东方版“廊桥遗梦”

    作者:花下 核心提示:通洲桥,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横跨梅溪,曾是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间交通要道. 通洲桥,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横跨梅溪,曾是金华.兰溪.义乌.浦江. ...

  •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2)——安泰河诸桥

    安泰河横跨福州市鼓楼区中部,西起西水关水闸,与白马河.新西河.文藻河水道相通,东至古仙桥,与琼河水道相接,全长2520米.这条原为五代闽国国都罗城大濠的内河,平均宽度约为5米,最宽处不过10米,故在历 ...

  • 重新镇平桥村古十四孔石梁桥

    黔西县东北部游 贵州游侠 三.重新镇平桥村古十四孔石梁桥 继续前行,过重新镇后前行到达平桥村,这里有一座古石梁桥,有十四孔,桥墩用石料垒砌,桥面用石板平铺.距桥数十米的高处有一座修葺古桥的厚厚的记事碑 ...

  • 南塘刘老石乡村图书馆的这两年|麦芽悦分享第廿三期

    来自南塘民府儿童图书馆专职的工作人员 我现在工作的南塘合作社是个当地非常有名的民间组织.我是2015年3月份过来这里的. 刚开始我一点也不了解这个地方,我是冲着这边有个图书馆需要人手才来的. 当我来到 ...

  • 西安“最长”的跨河步行桥,6月份正式通行,也是规模最大的漫行桥!

    西安"最长"的跨河步行桥,6月份正式通行,也是规模最大漫行桥! 好消息,西安浐灞生态区,修建的多个项目,包括9桥3隧,以及3座漫行桥,目前大部分项目主体已经全部完工,包括但不限于8 ...

  • 桥南桥北(散文)

    有时间没上街,脚板痒,顺口就是,到桥南桥北走走.走走,真还能让脚板不痒,一走也能让心放松并能买些高兴回家,譬如桥南成片成堆的门店里可以觅到一些从此爱不释手的小摆设小玩艺,生活日常小东小西,桥北干活市场 ...

  • 在流坑:千古第一村,赏河洲彩陶

    流 千古第一村 坑 穿越千年的存在--江西的古村落一定可以承载你无处安放的灵魂.享有"千古第一村"美誉的流坑,走过十几个朝代辉煌的历史,走过一千多年时间的沧桑,最后走向了我们:而在 ...

  • 【原创】定了——常德桥南即将呈现老西门、高山街、下南门的味道

    乡愁的尽头是老街的味道 乡愁的尽头是儿时的回忆 乡愁的尽头是那一桌一椅.一碗一筷.一钵一杯 乡愁的尽头是舌尖上的美味 定了,就在11月22日,常德桥南"贾哥土菜王"(桥南店)盛大启 ...

  • 【原创】昨夜“高山流水”弥漫桥南 原来是她——

    昨夜,从晚上7点38分开始,就有一种声音,如高山流水弥漫在常德桥南. "图说常德"小编背着相机顺着声音沿路寻找,发现这声音是从这房子里传出来.好高的楼,不知是不是桥南第一高楼. 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