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争议第一人:李鸿章列传(20)
▲纪录片,李鸿章出洋访问
书接上回:
/
北宋末年,昏庸的宋徽宗赵佶与金王朝达成“海上之盟”联合灭辽,不仅被已成穷寇的辽军杀得丢盔弃甲,还将自己孱弱的军事实力淋漓尽致的暴露在金军面前,使金人认识到大宋王朝只是只“纸老虎”而已。在成功灭辽之后,雄心勃勃的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扬起马鞭,全力灭宋。“靖康之耻”遂成了汉族士大夫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
▲听琴图,宋徽宗作品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经过洋务运动的浓妆艳抹,将自己早已落后于西方列强的丑态暂时遮掩。当北洋舰队纵横驰骋于大洋之上,外人根本不知道清王朝此时也只是“海市蜃楼”的光景而已。
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西方列强如梦方醒,原来外表稍显强壮的清王朝一捅就破。《马关条约》的签订刮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此后的爱新觉罗家族生活在无尽的梦魇中,华夏民族的血泪史从此书之不尽。
于李鸿章而言,丧权辱国的条约瞬时将他踢进了无底的深渊。“卖国贼”的辱骂之声让他的残躯颤抖不已。一个人可以忍受肉体上的疼痛,但往往禁受不住如潮水般的流言蜚语。李鸿章穷其一生都在为大清王朝的繁荣昌盛而孜孜奋斗,当灾难横亘之时,他也是逆流而上,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如今,政敌落井下石,民众群情汹汹,朝廷也适时将他引以为傲的双眼花翎拔去,褫夺一切职务。
▲翁同龢,李鸿章的政敌
万念俱灰的李鸿章黯然隐退,如果不是多年的政治沉浮所练就的强大心理素质,李鸿章的肉体在排山倒海的舆论打压下很可能为他的北洋舰队殉葬也未可知。
慈禧太后深知他老李只是为自己背了这顶令人窒息的黑锅,但政治从来都是只讲规则不谈人情,她也只能顺势将他老李踢开权利的中枢,承担战败的罪责。当李鸿章提出要到列国去走一走看一看的要求后,慈禧太后慨然应允,是该让他去避避风头。
作为一个和洋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外交家来说,西方世界的神秘也的确让他中堂大人心向往之,北洋水师瞬间覆灭的原因至今还萦绕在他的心头,和洋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这也是促成李鸿章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前行的原因之一。
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高规格接待让李鸿章眩晕。在德国,他与崇拜已久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促膝长谈,将自己在大清朝的心酸无奈与处处掣肘一泻千里。在法国,那处处写满浪漫的街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英国,李鸿章目光所及,那被现代化科技已经武装到牙齿的日不落帝国让他惊诧、艳羡、又有一丝落寞的感觉。在美国,万人空巷,李鸿章感觉好似又一次站在了云端,在那里,他站在老朋友已故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墓碑前长时驻足,“别了,我的兄弟”。
▲俾斯麦
井底的青蛙坐井观天,他的世界也永远只有井口那么大,一辈子身处大清帝国这个古老而又封闭的国度李鸿章曾经自负异常,那张他亲手绘制的宏伟蓝图虽一朝化为泡影,但他从没怀疑过自己的认知与能力,只是觉得处处受满族亲贵及顽固派的掣肘而已。
当他徘徊在英国的议院,感受着诸议员议事的唇枪舌战,当他漫步在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国家图书馆,他的大脑被一轮又一轮的震撼冲刷着,原来自己所引以为傲的洋务运动在西方世界中只能算点皮毛而已。
▲维多利亚女王
总以为造出了坚船利炮,修筑了铁路,接通了电话,大清帝国就完全可以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免受列国的欺凌。可是甲午战争的一声炮响,东瀛小国后来居上的日本一朝将他的大梦碾的稀碎。如今看来清王朝的问题根本不是造些枪炮,搞出点电灯电话就能解决的。
/
别离开,下期更精彩......
关注我:
往期精彩:
子玉老弟公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