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 历史上的今天
1019年11月17日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诞辰
司马光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司马营村)人,生于公元1019年11月17日,世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一生著作甚多,有20种500余卷,其中他领导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巨著。从它问世以来,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爱读史书,7岁时听老师讲《春秋左氏传》就很感兴趣,回家后能头头是道地讲给家里人听,这部历史名著对他影响很大,他能写出《资治通鉴》,是和这部书对他的影响分不开的。司马光从小聪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一群小伙伴捉迷藏,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水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后,那个孩子得救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司马光20岁那年考中了进士,他继续刻苦学习,一有时间就钻研历史。他发现自古以来历史著作虽然繁多,但是缺少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通史,于是他决心自己动手编。最初司马光用了两年时间,写成一部从战国到秦末的史书,共有8卷,名叫《通志》,宋英宗看了以后非常满意,立即下令设置书局,作为编书机构,要司马光继续写下去。宋英宗允许司马光自己挑选编写人员,并准许他借阅官府藏书。司马光成立书局时,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范祖禹等做助手,共同编写这部通史。
宋神宗做了皇帝以后,也认为《通志》这部书不但可以帮助了解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而且书中记载的历史好像一面镜子,可以常常对照借鉴,因此,他把书名改为《资治通鉴》。“资治”是帮助的意思,“通”是从古到今,“鉴”是指镜子,含有警戒和教训的意思。后来人们又把《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这部书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开始编撰,到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历时19年。为了编写这部书,司马光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光是初稿就堆了两间屋子。司马光虽然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历任开封府推官、并州通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政治上十分保守顽固,但在编《资治通鉴》过程中,却极为严谨负责,一丝不苟。每天很早起床工作,直到深夜就寝,他怕自己睡过了头,特地做了一个容易滚动的圆木枕头,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掉,他也就惊醒了,他把这个枕头称为“警枕”。
《资治通鉴》按年代顺序排列实史,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2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1年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另附目录及考异各30卷,共300多万字,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巨著,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司马光为《资治通鉴》耗尽毕生精力,书成后两年,于1086年逝世,终年67岁。
1717年11月17日 法国著名学者达兰贝尔诞辰
法国著名学者达兰贝尔生于1717年11月17日。他原是18世纪法国著名沙龙女主人的遗弃子,由一名工人收养,后来又回到了他生身父亲德特西将军的身旁。他是一个具有广泛兴趣和非凡才能的人。他早年研究法律,当过律师。后来从事医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再后来又热衷于数学和哲学。1739—1740年,他向巴黎科学院递交了关于固体在液体中运动和积分学的两篇论文,因而被选为该院的院士。1943年,他26的时候发表了著名的《动力学论文》,提出了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即在运动的任何一瞬时,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和惯性律平衡,被称为达兰贝尔原理。他对数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在微分方程论方面。他和欧勒等共同奠定了数学物理学的基础。他首先提出了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现在被称为达兰贝尔辅助定理。
达兰贝尔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的最亲近的战友,他们共同编纂了《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在他写的第一卷卷首语中,主张按培根的原则,将人类知识分为历史、哲学(科学)、美术三大类:强调技术和科学的关系,并指出《百科全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知识,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读者的思想。在哲学上,达兰贝尔赞成感觉性学说,反对卡笛儿的天赋观念论。他承认事物、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达兰贝尔一生没有结婚,享年66岁,逝世于1783年10月29日。
1957年11月17日 我国运动员郑凤荣创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1957年11月17日上午11点23分,郑凤荣(现年20岁,身高1.70米)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参加了北京市运动会的女子跳高比赛时,跳过了1.77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黑人运动员麦克丹尼尔1956年12月1日在墨尔本创造的、保持了还不到一年的1.76米的世界纪录。这是继陈镜开、戚烈云之后,我国创造世界纪录的第三人。
11月17日,穿着白色短裤的郑凤荣做了约半个钟头的准备活动以后,就用“剪式”动作非常轻松地跳过了她要求跳的第一个高度——1.56米。随后,1.60米、1.64米、1.68米和1.72米的高度,她都是一跃而过。横竿升高到1.77米时,她第一次因为步点没有踏准,没有跳过。但是,她第二次试跳时终于获得了成功。郑凤荣1957年8次跳过了1.70米和1.70米以上的高度,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女运动员能在一年内这么多次跳过这样的高度。
郑凤荣从小就喜欢运动,经常和小弟弟在一起比赛跳高。1953年,她被选入了山东省田径代表队,参加了全国运动会,第一次“出征”,她就获得了1.36米的成绩,这个成绩与当时全国最高纪录仅差4厘米,这使她非常高兴。这一年,她考进了北京体育学院。在那里她开始了系统的按步就班的全面的身体锻炼。成绩很快地就提高到了1.45米。但是后来,她却因练习跳远腿部受伤引起了严重的关节炎。等到她的健康全部恢复时,两年已经过去了。重新回到田径场上,她怎么也不能跳过1.40米的高度。面对着困难,她曾经变得消极起来,她打算不练跳高了,要改练标枪。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她鼓足了勇气,毅然地又踏上了艰苦锻炼的路程。
在前进的道路上,她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原来她跳高用的姿势是落后的跨越式。于是她开始改跳剪刀式。但是改换姿势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弄不好成绩还会降低。事实证明她的成绩确实又降低了,但她并不灰心,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支持她鼓励她,她依照着老师的话,一股热情地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练习。每天她除了要进行球类、体操、田径等项目的全面锻炼外,还要进行一百次左右的跳高练习,同时还利用各种各样的辅助动作来纠正跳高动作。
她的成绩从1.40米逐渐上升,1957年夏季,她在民主德国创造了优异的成绩——1.72米。1957年10月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举行的全国田径运动会上,她跳过了1.73米,几天之后又在上海跳过了1.74米。11月3日,她在北京又跳过了1.75米。
1990年11月17日 赣江流域发现商代大墓
1990年11月17日,新华社消息:1973年,曾在考古界引起震动的江西吴城商代民居遗址仅是江西商代考古的开端。16年后,于距此不过20公里的新干县大洋洲乡又有晚商大墓的重大发现。这座“江南商代第一墓”是1989年9月20日当地乡民取沙筑堤发现的。
从发掘迹象看,墓穴内原放一椁一棺。椁长8.22米,棺长2.34米。它们的宽度分别为3.6米和0.85米。墓主人仅剩下一些沾满铜绿的牙齿,但墓内随葬品异常丰富。据统计,墓内仅青铜器就达480余件,鼎、钺等礼乐重器,戈、矛、刀、剑寻常兵器以及农用工具铲、锸、耒、耜种类繁多。另外,墓内还有300多件陶器用品及100余件玉器、玛瑙、水晶和绿松石饰品。
商周以前的江南地区在考古界一向被认为是“南蛮荒服”之地,在华夏民族的上古文明中缺少作为。但此座商代大墓的发现却令人耳目一新。出土文物中,某些青铜器、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具有中原青铜文化的明显痕迹。但很多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铸造工艺又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器物表面普遍具有的带状燕尾纹饰及器物附件上具有强烈写实色彩的虎形雕塑在商代青铜文化中实属独树一帜。另外,出土的短剑、手斧和犁等在北方商墓中前所未见。特别是青铜犁的发现将我国犁耕的历史从西周向前推到了商代。
由于审核的原因,很多史实没有列入,请见谅!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