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太强大:抗住西方侵略的唯一国家,保持主权和文化双独立
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的太弱,强调清政府昏庸腐败,所谓的积贫积弱,将要亡国灭种。
我们现在的教材,主流的历史观点,一直在强调这一点。现在我郑重而明确地告诉诸位,这种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存在根本性误。
无论是横向地从当时的整个全球史看,还是纵向地从整个的中国历史看,尤其是包含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的现代史,近代的中国不是很弱,而是很强、很强。
从所谓的哥伦布大航海以来,西方开始征服和瓜分世界,整个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真正抵御了这一狂潮,不仅保持了主权的独立,而且更重要地,保持了文化的独立,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是一个中国近代史和全球近代史的基本的事实,但是被我们忽略和无视了。
如果我们不了解和理解这一史实,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当下我们正身处其中的全球格局。当下全球的格局是什么?是崛起的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对抗!事实上,中国以己之力抗衡整个西方的格局,并非现在才发生,并非中国经济崛起之后才发生,而是自1840年英国人打出第一发炮弹起就开始了。只不过中国经济崛起之后,这种中西对抗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所谓的大航海以来,西方的征服浪潮最先是从美洲开始。16世纪南美的印加帝国,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很快就崩溃了,这是美洲最富裕和强大的两大文明。接着,北美的印第安人几近灭绝。
但是,西欧对非洲的侵略则在大航海之前就开始了,后来惨绝人寰、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也业已存在。只是发现美洲之后,就出现了一个更广阔的黑奴市场。欧洲的移民到美洲,发展大的种植农场,然后非洲的奴隶被贩运到美洲,去耕种那些农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角贸易。
整体而言,非洲(尤其是南部)和美洲对西方的侵略抵御能力是最弱的。
亚洲这边,印度18世纪中期就被英国征服,沦为其殖民地。中东的国家在也是没有真正的抵抗力。
整体来看,也的确有几个国家就在主权上实际上没有被完全征服,保持了主权的相对独立。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非的埃塞俄比亚和东亚的日本。
埃塞俄比亚的话,它尽管是没有被征服,它有它的特殊情况。埃塞俄比亚是一个高原山地国家,比较难打,同时资源也是比较贫乏,吸引力不大。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埃塞俄比亚信仰基督教,文化上与西欧同宗同类。
日本尽管没有被征服,但是他很快脱亚入欧,在文化上一边倒地倒向了西方。
总之,面对西方的侵略,只有中国文化可以发展出有效的抵抗,中国之外,没有任何文明、文化都无力抵抗。日本是通过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发展出抵抗能力,甚至成为西方列强之一员。
中国是儒家文化,中东是伊斯兰教,美洲和非洲尚停留在部落文化,日本则是一种异化的儒家。从抵抗能力看,中国儒家最强,伊斯兰次之,部落文化最弱。尽管伊斯兰教的文化忠诚度很高,组织能力也比部落文化高,但依然无法发展出有效的抵抗能力。日本则是通过文化投降和背叛的方式发展出强大的抵抗能力,甚至侵略能力。
在宗教时期,伊斯兰教的攻击力强于基督教,但是伊斯兰教文化一方面对现代工业化的适应能力很低,无法通过学习快速获取科技和经济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独立提供世俗化的政治模式,唯有照抄西方民主模式。
这就导致现代的中东世界有点不伦不类。一方面宗教虔诚度很高,一方面又不得不引入西式民主政体和工业化。两方面无法有效融合,是两张皮。这不仅导致宗教极端主义的出现,以本拉登的恐怖主义为代表,而且导致世俗政治和工业化成长缓慢。
我们中国不一样,尽管说我们是所谓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甚至说在在辛亥革命之后,我们受日本的影响而一度在学术上彻底否定中国的文化,其实整个来看,我们中国面对西方实际上一直保持了文化的独立性。
辛亥之后,无论是对清政府的颠覆,还是学术上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否定中国文化。在实践上,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制度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是此后中国社会精神内核,支撑着革命实践、政治实践和经济实践的展开。
晚清尽管经历一系列惨败,但却一直不认可西方的文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把西方视作蛮夷。后来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要主动学习和引入西方的技术,但也坚守自己的文化。
受日本影响,辛亥革命之后,我们在学术上出现了一波短暂的全盘西化的风气,但是这股风气没有持续多久,我们很快就通过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学习和引入马克思主义。
在10月革命之前,那么我们学的还是作为西方主流的资本主义, 10月革命之后我们开始学马克思主义。从深层看,这种转向其实是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一个自主的评判和选择。
再进一步看,即便说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依然在做评判和选择。共产党真正能够在中国立足是在毛主席成为领袖之后,即在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他和之前的像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有一个本质的不同,毛主席讲“理论联系实际”,而陈独秀、李大钊,包括后来的王明则更尊崇西方理论,尊崇马克思主义本身。
“理论联系实际”是什么意思?你西方的理论,你马克思主义得服务于我,服务于我中国的实际、实践。服务于中国实际、实践,其实就是服务于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基石不在学术中,不在四书五经中,而在实践,尤其是基层的老百姓的实践。因此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个“野”就是基层的人民的实践。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上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中学”就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的理念和制度内核。“西学”就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是主体,是一个独立的评判者和选择者,而西方文化则是被动的被评判者和被选择者,为中国文化所用。
所以,“中体西用”并没有随着辛亥革命之后对其的否定而真正消失。事实上,这是中国在引入西方文化的一个基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中体西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再一次做了一个评判和选择,以我为主的判断和选择。
中国在引入西方文化上有独立的评判能力和自主的选择性,也只有中国具备这种独立的文化评判和选择能力,为其他任何文明和国家所无。这才是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真正强大之处。
因此,辛亥后尽管说在学术上否定了中国文化,但在实际上在实践中依然还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并不在学术,不在朝廷,并不是在四书五经,也不是在清政府,而是在实践,尤其是基层的人民实践。四书五经也是对中国实践、实际的一个总结和提炼。
所以你否定了四书五经,你推翻了清政府,并不是说你就否定了中国的文化本身。中国文化依然通过实践在传承,不仅是传承,而且是支撑着实践展开的精神内核。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义理,中国文化就是义理文化、仁义文化、道义文化。正是义理文化支撑着中国的革命的实践,革命的实践,包括我们经济的崛起。
基于“中体西用”、“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在保持自身文化核心理念的同时,可以很好地进入西方的有用的东西,包括技术和制度,不仅发展出有效抵御西方的能力,又实现在经济技术和制度上对西方的超越,从而使得在中西对抗中占据优势。
这一点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
其他国家大都彻底沦为西方殖民地,即便有极少的国家没有被完全殖民化,保持了主权的完全和部分独立,但是却无法保持文化的独立。只有中国保持了主权和文化的双独立,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抵御和超越西方的能力。
但是,中国在近代史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强大却被无视了。
只有中国有能力和西方抗衡。如同人会有落魄时候一样,晚清是中国最落魄的时候,但是我们依然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如果只看晚清的落魄,你将只能看到中国的落后和弱小,但是,当你注意到即便在身处如此的落魄时刻,中国依然能够通过学习和调整,有效抵抗西方的侵略,那么你将看到中国落魄背后的无比强大。
明白这一点,就会明白此后的中国经济的崛起,在中西对抗中压倒西方,是必然的,不容置疑的。这不是什么奇迹,是中国文化的逻辑必然、历史发展必然。
中国已经实现经济崛起,中国也在正面的和西方抗衡,以美国为首的整个西方。这种格局的出现,在近代史上被认为是中国最弱的时候,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当我们在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候,是在强调中国的落后性,弱小性,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在落后性、弱小性的表层之下,隐藏着很强的一面,隐藏着先进性和强大性,使得中国即便在很弱的时候,在整个世界都沦陷的时候,依然可以抵御住西方的冲击。